2025上海書展即將進入尾聲。8月13日至8月19日期間,2025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舉辦。今年的上海書展首次設立上海展覽中心、上海書城福州路店“雙主場”,部分活動下沉至社區(qū)、圖書館、實體書店,進一步擴大了全民閱讀覆蓋面。據統(tǒng)計,2025上海書展閱讀活動數量逾1200項,與去年相比增加了23.8%,再創(chuàng)新高。值得一提的是,本屆書展首次舉辦的“舊書新知”全國邀請展和“長三角品牌實體書店展區(qū)”,力邀全國及長三角地區(qū)的古舊書店、精品書店集體亮相,既為傳承文脈,也為鼓勵有情懷、有堅守的書店人。

那么,今年的上海書展都有哪些新書和活動值得回顧呢?

2025上海書展現(xiàn)場。張遇 攝

新書發(fā)布

“數字時代的人論文庫”新書分享

8月13日,“‘人之為人’的奧本海默時刻”——“數字時代的人論文庫”新書分享會在上海書展現(xiàn)場舉行。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洪亮攜其主編的“數字時代的人論文庫·漢譯系列”第一輯五卷亮相活動現(xiàn)場,以“奧本海默時刻”(Oppenheimer moment)對于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在三個層次上的意義為主線,分享了文庫背后的故事。

“‘人之為人’的奧本海默時刻”——“數字時代的人論文庫”新書分享會現(xiàn)場(主辦方供圖)。

2023年電影《奧本海默》問世后,該片導演諾蘭在多次訪談中提及,不少人工智能領域的開發(fā)者認為,當下人類在類比的意義上面對著一個新的“奧本海默時刻”:如同曼哈頓計劃總執(zhí)行官奧本海默為世界帶來具有毀滅性力量的原子彈,人工智能領域的晚近突破正在對我們的生活世界產生結局難料的深遠影響,人類再次面臨重大抉擇的時刻。對于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而言,“奧本海默時刻”意味著什么?洪亮提出這個問題,闡述了“奧本海默時刻”所蘊含的三個不同的意義層次。

“數字時代的人論文庫”。

洪亮表示,對于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而言,“奧本海默時刻”的第一個意義層次涉及方法論的抉擇。面對技術領域熱點新詞的層出不窮,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是要在技術話語下游端承接客場議題?還是要基于自身的學科傳統(tǒng)和問題傳統(tǒng),在對等高度上提出主場議題?“數字時代的人論文庫”的策劃立意選擇了后一條路徑,以人論為主要突破口。“奧本海默時刻”的第二個意義層次涉及對人論聚焦點的選擇。在當下這個廣泛應用二進制計算機語言復制、存儲、傳輸、生成信息的數字時代,出現(xiàn)了人類增強、人類多余以及人類滅絕這三種沖突性的未來愿景彼此并存的局面。數字時代,何以為人?在這個問題上,似乎已經不存在任何明確的答案;與此同時,科學主義與進化論的諸多變體主導了我們對人的理解,如果把現(xiàn)代生物學意義上的“(智)人”和植根于人類多樣價值傳統(tǒng)的“人之為人”視為天平的兩端,顯然天平已經向前者嚴重傾斜。在洪亮教授看來,數字時代的人論應當主要聚焦后者,呈現(xiàn)“人之為人”的復雜內涵和價值關切,探索能夠衡量人性的真正標準,重建天平兩端的平衡,這是例如哲學的九個二級學科可以共同發(fā)力之處?!皧W本海默時刻”的第三個意義層次涉及選擇構建何種面向未來世代的道德承諾,這一選擇的兩個基本前提分別是17世紀威斯特伐利亞條約體系以及古典契約論關于自然與自由的道德承諾,20世紀聯(lián)合國的成立以及《世界人權宣言》關于平等的道德承諾,兩者是文庫立意的歷史縱深所在。

《當一切命中注定,我們還要勇敢嗎?》新書分享

8月13日上午,“《當一切命中注定,我們還要勇敢嗎?》:從蘇格拉底到薩特的85條人生哲學建議”新書分享會在上海書展的第二活動區(qū)舉行。該書的作者,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特聘教授徐英瑾分享了如何借助諸多哲學家的觀點,尋找人類勇敢行動的價值與意義。

“《當一切命中注定,我們還要勇敢嗎?》:從蘇格拉底到薩特的85條人生哲學建議”新書分享會現(xiàn)場(主辦方供圖)。

《當一切命中注定,我們還要勇敢嗎?》聚焦更廣義的人生哲學問題。在生活中,人們常常會陷入對人生道路的迷茫,不知如何探索前行方向,也在面臨選擇時躊躇不定。該書借助諸多哲學家的觀點,為我們在尋找人生目標、做出人生選擇等方面提供懇切建議,以期幫助我們在哲學智慧中找尋最適合自己的人生哲學。

活動現(xiàn)場,徐英瑾帶領大家穿越時空,從蘇格拉底對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到薩特關于自由選擇的深刻論斷,剖析一個個哲學觀點與現(xiàn)實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引導讀者思考在命運似乎早已注定的表象下,人類勇敢行動的價值與意義。在徐英瑾看來,所有人生問題的最終表達方式,就是主觀期望與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張力應該如何化解?面對這一問題,有三種處理方式:其一,肯定現(xiàn)實,否定自我;其二,肯定自我,否定現(xiàn)實;其三,對自我與現(xiàn)實都進行雙重調整,以便減少二者之間的張力。其中肯定現(xiàn)實的極端案例,就是馬基雅維利,但馬基雅維利主義預設了理想主義。馬基雅維利研究古羅馬,是為了他理想中的意大利的統(tǒng)一。與此同時,為了“自己的利益”是一個模糊的表達,它有可能指的是對于自我形象的營建,而不是生物學利益。而廣義的理想主義者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不知變通。

“三聯(lián)書店往事”系列之《甘苦同志》新書發(fā)布

8月13日下午,由上海三聯(lián)書店與上海韜奮紀念館(中國近現(xiàn)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共同策劃出版的“三聯(lián)書店往事”系列之《甘苦同志》新書發(fā)布會在上海書展舉行,該書是新聞出版博物館文庫·史料系列的新作。

“三聯(lián)書店往事”系列之《甘苦同志》新書發(fā)布會現(xiàn)場(主辦方供圖)。

三聯(lián)書店的前身,是20世紀30年代創(chuàng)辦于上海的生活書店、讀書生活出版社、新知書店三家進步出版機構,它們共同經歷了抗戰(zhàn)的烽煙,以革命之志啟迪民眾,用文化之光照亮人心,在華夏大地,跟隨革命的腳步開設了一家又一家書店。1948年,三家書店合并成為三聯(lián)書店。堅定、虛心、公正、負責、刻苦、耐勞、服務精神、同志愛,這是生活書店的八大精神,也是三聯(lián)書店繼承的精神財富。

活動現(xiàn)場,上海韜奮紀念館副館長張霞圍繞該書分享了編寫“三聯(lián)書店往事”系列的初衷,上海三聯(lián)書店總編輯黃韜表達了平凡細節(jié)對歷史敘事的意義。韜奮紀念館編研部的王吉安從編寫的角度,提供了以個人敘事為切入點看待出版往事的視角。在“口述史”環(huán)節(jié),播放了藍真、歐陽文彬兩位老三聯(lián)人的受訪錄像:他們回憶青春時代走進三聯(lián)書店——藍真從普通的門市部營業(yè)工作做起,歐陽文彬則從應考生轉為出題官。老三聯(lián)的后人代表姚潔也講述了自己與三聯(lián)前輩一起生活的兒時記憶。

《孔子語錄》新書發(fā)布

8月14日,“子曰新解:藏在語錄里的處世哲學”——《孔子語錄》新書發(fā)布會在上海舉行。復旦大學教授駱玉明、資深出版人賀圣遂以及上海文史館館員鮑鵬山做客上海展覽中心友誼會堂友誼廳進行深度對談。

《孔子語錄》由鮑鵬山與鮑震共同編著,編著者從《論語》中選出73章,從《禮記》和《孔子家語》中精選8章,以這81章為基礎,從中提煉適用于現(xiàn)代生活的處世智慧與人生哲學,力求在經典文本與當下社會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梁。

《孔子語錄》

編著:鮑鵬山鮑震

版本:商務印書館

2025年7月

駱玉明表示,孔子是中國智慧和道德的核心。他認為,一個不聰明的人不可能有道德,因為他不理解道德規(guī)則背后的意義,只知盲從,所以無法獲得真正的道德自覺;一個不道德的人也不可能是智慧的,他或許工于心計、奸詐狡猾,但他無法理解人之為人的意義和如何做一個有價值、有意義的人,也就無法獲得真正的智慧。因此,我們應當向偉大的智者如孔子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教條,而是以他們?yōu)槠瘘c,去探究他們?yōu)楹文菢诱f、那樣想,去追問世界規(guī)則形成的根源,這也是讀書對于思考的重要性。

賀圣遂介紹了《孔子語錄》一書選題誕生的初衷。鮑鵬山多年來投身經典導讀工作,他表示,寫作大量導讀的核心目標,就是讓那些非常專業(yè)、厚重的文化經典,能夠為非專業(yè)背景的讀者所理解、所親近,“專業(yè)書籍解決的是特定領域的問題,人文經典解決的則是‘人’的問題——關乎人的存在、意義與價值,無論身處何種專業(yè)領域,個體都需要達到一定高度的人文修養(yǎng),才能具備真正的‘聰明’‘智慧’和‘德性’?!?/p>

《芬尼根的守靈夜》首個中文全譯注釋本首發(fā)

作為詹姆斯·喬伊斯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自問世起,便以其無比豐富的語義、復雜迷離的結構讓后世讀者感到敬畏,也為之著迷。近日,《芬尼根的守靈夜》終于迎來了第一個簡體中文譯本。為紀念這部超越《尤利西斯》的“黑夜之書”的出版,8月14日,譯林出版社在上海思南文學之家舉辦了該書的新書發(fā)布會。愛爾蘭都柏林詹姆斯·喬伊斯中心主任達里娜·加拉格爾、譯林出版社副總編輯李瑞華現(xiàn)場致辭,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作家孫甘露,喬伊斯研究專家、《芬尼根的守靈夜》譯者戴從容,資深出版人、《芬尼根的守靈夜》策劃人袁楠,復旦大學教授包慧怡進行對談。

《芬尼根的守靈夜》首發(fā)閱讀分享會現(xiàn)場(主辦方供圖)。

在20世紀文學史上,詹姆斯·喬伊斯的地位毋庸置疑。哈羅德·布魯姆認為,喬伊斯就“像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但丁”。作為喬伊斯文學生涯的最后一部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匯聚了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思考上所做的幾乎所有嘗試,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經典作品。在這部長篇巨著中,喬伊斯賦予了語言以新的形式和無窮的意義,讓每一個句子乃至每一個詞語,都在多重組合之下?lián)碛辛瞬粩嘟庾x、不斷得出新意的無限可能。通過該作,他將現(xiàn)代文學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給后世讀者留下了巨大的難題。戴從容是國內喬伊斯研究專家。在十年喬學研究基礎上,耗時十八年,她終于將《芬尼根的守靈夜》翻譯出來,并為之詳加41856條注釋。成書的注釋體量遠超原文,堪稱一部濃縮的“喬學百科全書”,也成為了學術價值難以超越的中文譯注本。

《芬尼根的守靈夜》(全譯注釋本)

作者:[愛爾蘭]詹姆斯·喬伊斯

譯注:戴從容

版本:譯林出版社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5年8月

孫甘露認為,中國文學需要《芬尼根的守靈夜》這樣具有實驗性質的讀物。他回憶稱,喬伊斯經過翻譯進入中國、并為中國讀者了解和接受的年代,正是一個中國年輕人如饑似渴地接受各種文學影響的年代。而《芬尼根的守靈夜》使用的極具挑戰(zhàn)性和異質性的語言,至今也在鼓舞著中國讀者,激發(fā)著中文內部的動力與活力。真正的文學必須包含對困難的征服,這是民族語言存續(xù)和發(fā)展的內生動力。

戴從容表示,《芬尼根的守靈夜》在打破讀者對流暢閱讀的期待、打破讀者原有的“主謂賓”思維模式的時候,實際上也在顛覆著語言和思想的等級秩序。與此同時,喬伊斯的寫作又是碎片式、發(fā)散式的,它能夠帶給讀者一種具有超鏈接性質的閱讀感受。而這些思維變化,對于現(xiàn)代人而言也格外重要。袁楠指出,當今時代,新技術高速發(fā)展,新媒體迅速升級迭代,讀者閱讀的碎片化趨勢愈發(fā)明顯。然而,經典佳作經過一代又一代的閱讀,依然存活并在新時代煥發(fā)出全新的光彩。當下,閱讀經典、挑戰(zhàn)天書,也是與古今中外的作者、讀者、角色交流溝通,關照自身的方法。

座談活動

《紫丁香》讀書分享會舉辦

8月13日下午,以“跨越近百年的文學傳奇”為主題的《紫丁香》讀書分享會活動在上海書展現(xiàn)場舉行。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研究員陳子善與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在上海展覽中心展開對談,深入分享了《紫丁香》一書的編纂過程與文學價值。

“跨越近百年的文學傳奇”《紫丁香》讀書分享會現(xiàn)場(主辦方供圖)。

2025年為葉靈鳳先生誕辰120周年,逝世50周年?!蹲隙∠恪肥侵袊F(xiàn)代著名作家葉靈鳳的短篇小說集,收錄《紫丁香》《燕子姑娘》《第七號女性》《流行性感冒》《憂郁解剖學》等14篇葉靈鳳前期短篇小說。活動現(xiàn)場,陳子善首先簡單介紹了葉靈鳳先生的文學成就與影響,葉靈鳳是創(chuàng)造社的“小伙計”,后來受到新感覺派啟發(fā),創(chuàng)作了一些具有探索性質的短篇小說,以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描寫上海都市青年男女的生活、戀愛與人生追求。他同時還是一位畫家,擅長書籍裝幀與插圖設計,曾為自己及他人作品設計封面,是中國現(xiàn)代書籍裝幀史上的重要人物。陳子善還分享了《紫丁香》編纂過程中許多背后的故事,他通過友人熱情提供、舊報刊數據庫等多種渠道收集文本,最終還原了葉靈鳳當年編定的完整篇目,并補入后續(xù)兩篇短篇小說及相關附錄文章,保留原文發(fā)表時的插圖,增強了歷史原貌感與閱讀體驗,具有文學與史料的雙重價值。

《紫丁香》

作者:葉靈鳳

編者:陳子善

版本:商務印書館

2025年5月

周立民深入探討了《紫丁香》一書的文學價值。葉靈鳳的短篇小說雖跨越近百年,但其中具有很強烈的現(xiàn)代氣息、都市感,句式短小精悍,節(jié)奏明快,富有電影感,這種快節(jié)奏也與都市節(jié)奏吻合,小說對于人的情感描寫、心理描寫細膩深刻,至今仍能引起當代讀者的強烈共鳴,激起讀者內心的漣漪,毫無“古董”陳舊之感。周立民還提到了小說與上海的關系,小說多以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作為背景,細致描繪了靜安寺路(南京西路)、霞飛路(今淮海路)、老靶子路(今武進路)等地的都市風情,今天的讀者可實地尋訪小說中的場景,體驗文字與現(xiàn)實的交融,體會小說主人公的心情。

《易學導論》讀書分享會舉辦

8月14日,“走進易學的世界”——《易學導論》讀書分享會在上海書展現(xiàn)場舉行。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峴講述了易學的基礎概念體系、學習易學的體會與《易學導論》的設計思路。

“走進易學的世界”——《易學導論》讀書分享會現(xiàn)場(主辦方供圖)。

分享會從“什么是《周易》”與“什么是易學”這兩個問題展開,陳峴表示,從《周易》到易學是一個從小到大不斷放大的概念——狹義的《周易》僅指《周易》古經,就是其核心文本六十四卦,更大的層次包含相傳孔子所作的《易傳》,再放大一個層次就是對《周易》經傳的再解釋。再解釋的文本有幾百種,來自王弼、鄭玄、程頤、朱熹等,形式各不相同。至南宋時朱熹作《周易本義》,《周易》又有了卷首九圖。在歷史上各個時代,《周易》都是核心經典,但是大家對于它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不僅文本不統(tǒng)一,甚至連《周易》這個概念在不同語境下都不一樣,這也造成了閱讀《周易》之困難。

易學的概念則比《周易》寬泛很多,它包括多個維度的古代經典文本,既有對《周易》核心文本的逐條解釋,又有《周易略例》這樣的總體闡發(fā),還有利用周易體系做的新創(chuàng)作。以漢代象數易學為例,象數易學以消息、節(jié)氣、六日七分等概念,令時間與易卦配合,使卦爻與現(xiàn)實關聯(lián)。而自京房易學開始,天干、地支、星宿、屬相等也融入了易學系統(tǒng),這對現(xiàn)代民間占卜也有很大影響。雖然這些學說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對卦爻辭的解釋,但與《周易》的整個體系相關,因此也屬于廣義的易學。那么,學習易學有哪些難點呢?對此,陳峴指出,一方面,《周易》文辭古奧,又涉及古代名物的詞語;另一方面,歷史上對于《周易》的解釋也很多,同一條爻辭,不同易學家可有不同解釋,如《左傳》中記載的歷史上的占卜事例,也展示古人對同一爻辭的不同理解;此外,同一卦內的卦辭與爻辭,爻辭與爻辭,可能有關,可能無關。

《中古文學與佛教》讀書分享會舉辦

8月14日下午,以“中古文人的精神與文學”為主題的《中古文學與佛教》讀書分享會在上海圖書館東館舉行。復旦大學教授、圖書館館長陳引馳與商務印書館總編輯葉軍作為嘉賓展開對談,就該書的編纂過程、研究方法及學術價值進行了深入交流。

“中古文人的精神與文學”《中古文學與佛教》讀書分享會現(xiàn)場(主辦方供圖)。

本次重新收入叢書出版的《中古文學與佛教》為“中華當代學術輯要叢書”之一,可謂陳引馳教授的學術代表作,自其初版(2002年)至今已逾二十年。活動現(xiàn)場,葉軍表示,“學術升降,代有沉浮”,中華現(xiàn)代學術受到西方學術觀點和思潮的影響之后,本土學術雖受到沖擊,但在20世紀80年代初也迎來了一個新的變化和高峰,進入了學術創(chuàng)新、思想創(chuàng)新和文化創(chuàng)新的階段,本土的當代學人在這一階段中形成了自己的學術觀點和見解?!爸腥A當代學術著作輯要叢書”的編纂出版,正是為了展示這些當代學人的學術成果。

陳引馳分享了圖書的寫作緣起,書名中的“中古”在時間上可以泛指漢代至唐,強調要從長時段去看待佛教對文學的影響。佛教進入中國,在古代中國文化史上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跡,給文學烙印上種種斑駁的光彩,經歷中國化后,與儒、道形成鼎足之勢。中古時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或者文學,包括文學在內的種種的文化創(chuàng)造呈現(xiàn)出多元的思想,并因之構成中古文人與文學展開的真實歷史場域;同時還需要看到不同的文學類型,因為中古時代的宗教、文學逐漸呈現(xiàn)出日益鮮明的雅俗分層,對于迥異于精英文學傳統(tǒng)的民間性文學與宗教文學的傳統(tǒng),需要有一系列不同的理解觀念、觀察方式和處理手段。

《書城雜志》發(fā)展座談會舉行

8月15日,以“閱讀讓城市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書城雜志》發(fā)展座談會在上海書展主會場上海展覽中心舉行?!稌请s志》1993年創(chuàng)刊,于2014年12月短暫休刊調整,2025年3月起復刊。在復刊半年之際,舉辦此次座談會,旨在以《書城雜志》復刊為契機,希冀能夠在文化關懷的視野下在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中,探討一本人文社科類閱讀雜志如何發(fā)展,如何推廣深度閱讀為讀者服務。

“閱讀讓城市生活更美好”《書城雜志》發(fā)展座談會現(xiàn)場(主辦方供圖)。

座談會現(xiàn)場,《書城雜志》編審顧紅梅代表編輯部介紹了復刊以來的工作。顧紅梅透露,半年間,《書城》新設陳尚君“漫卷詩書”、戴燕“我的文學史”、李天綱“田野江南志”等專欄,并舉辦黃曉丹主講“卡在時代縫隙中,他們通過寫作活下來”;王笛主講“線索的追蹤:建構微觀歷史中的邊緣者敘事”;孟鐘捷主講“歷史學家如何塑造民族記憶”等6場讀書會。

上海市出版協(xié)會理事長胡國強表示,《書城雜志》1993年創(chuàng)刊,當時的辦刊定位是“一本綜合性、有文化內涵的書評雜志”,現(xiàn)在辦刊宗旨是“營造讀書氛圍,倡導理性精神,推廣深度閱讀,傳承經典文化”。在不同發(fā)展階段《書城雜志》的辦刊定位或辦刊宗旨有點兒不一樣,但始終沒有離開過“書”。上海市委宣傳部傳媒監(jiān)管處副處長宋唯表示,《書城雜志》是一本承載著上海城市文化記憶、深耕人文社科領域三十余年的老牌刊物,“從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當下期刊行業(yè)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一方面,數字化浪潮為期刊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和更多元的形式;另一方面,激烈的市場競爭也讓傳統(tǒng)期刊面臨讀者流失、廣告下滑等困境?!稌请s志》要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脫穎而出,需要精準定位,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深度閱讀是其核心競爭力,在碎片化閱讀盛行的今天,《書城雜志》以深度內容吸引讀者,幫助讀者深入思考、提升素養(yǎng),這是獨特價值所在。”

《文化的故事:從巖畫藝術到韓國流行音樂》分享會舉辦

百年之后,還會有圖書館嗎?8月15日晚,哈佛大學英語與比較文學、戲劇教授馬丁·普克納攜其著作《文化的故事:從巖畫藝術到韓國流行音樂》做客上海圖書館,以“面向未來的圖書館”為主題進行演講,以《文化的故事》中一系列跨越時空的生動實例為主線,深入探討了文化保存與傳承的復雜本質及其對圖書館未來發(fā)展的深遠啟示。

馬丁·普克納(左)與翻譯曲曉蕊在《文化的故事:從巖畫藝術到韓國流行音樂》新書分享會現(xiàn)場(主辦方供圖)。

普克納首先介紹了書中詳述的挪威“未來圖書館”藝術項目。該項目自2014年啟動,每年邀請一位知名作家(首位受邀者為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提交一部作品密封保存,規(guī)定須到2114年方可啟封印刷。該項目不僅保存文本,還特意保存了源自中國古代的造紙與印刷技術指南,并在項目所在地種植森林,為百年后的書籍制作預備原料。普克納指出,這個項目的核心意義在于它以一種藝術化的方式回應了“文化如何長久保存”這個根本命題,其成功不僅依賴于保存技術和物質載體,更深層地寄托于對未來的信任,他相信百年后圖書館依然存在,相關技藝能夠恢復,紙張來源有保障,并且仍有讀者愿意閱讀這些塵封的著作。

普克納進一步通過歷史案例剖析了文化傳承中技術與制度相輔相成的重要性。他以印度阿育王豎立石柱銘刻佛教思想為例,說明堅固的石柱作為載體在初期確實有效地傳播了思想(當時有專人負責向公眾宣講)。然而,隨著后世讀寫能力及相關文化教育制度的斷層,那些清晰可見的銘文最終變得無人能識,僅剩零散的口頭傳說流傳。當玄奘抵達印度時,這些石柱已成為輝煌的遺跡,其警示意義在于:僅有堅固耐久的物質載體,缺乏持續(xù)的教育體系和文化制度支撐,再重要的文化信息也終將失去活力。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佛教機構的知識傳承模式以及阿拉伯帝國巴格達“智慧宮”的實踐。普克納強調,這些成功案例的核心在于其主動的“尋源”(搜集原始文本和手稿)、“翻譯”(進行跨文化轉譯)、“綜述”(提煉整合龐雜知識)以及鼓勵“辯論”(保持思想的活力與適應性)。這種系統(tǒng)化的知識保存、批判與傳播體系,深刻塑造了亞洲乃至后來歐洲的學術傳統(tǒng)和大學制度的根基。

談及當下迅猛發(fā)展的人工智能技術,普克納認為,人工智能在信息搜索、文本綜合與溯源方面展現(xiàn)的強大能力,看似是全新的現(xiàn)象,實則與人類文化傳承中古老的“尋源”“翻譯”“綜述”等核心活動緊密相連。他特別提到,阿育王石柱的歷史教訓同樣適用于人工智能時代:先進的技術工具本身并非萬能靈藥。人們必須警惕過度依賴技術手段,避免重蹈“載體尚存,文脈已斷”的覆轍。普克納主張,理想的方向是積極擁抱技術,同時深刻認識到人工智能的應用深深植根于人類悠久的文化智慧積淀之中——從古老的石柱銘文到印刷術的發(fā)明,從玄奘萬里求索真經到巴格達學者們對知識的匯編整理。他認為,使用人工智能,本質上是在與人類自身豐富的歷史文化進行對話。作為保存、理解并激活這份厚重遺產的核心機構,圖書館理應成為探索和實踐如何合理、有效運用人工智能的前沿陣地。

《中國后人類文化年度發(fā)展報告2023年》發(fā)布

8月16日,“后人類,智能人”——《中國后人類文化年度發(fā)展報告2023年》發(fā)布暨簽售會于上海展覽中心東二館5105室舉辦。這一活動由上海三聯(lián)書店與華東師范大學共同舉辦,旨在回顧自2023年前后節(jié)點“后人類”文化的發(fā)展歷程,探討文化發(fā)展的未來方向。

“后人類,智能人”——《中國后人類文化年度發(fā)展報告2023年》發(fā)布暨簽售會現(xiàn)場(主辦方供圖)。

2023年被視為后人類文化發(fā)展的重要節(jié)點。隨著ChatGPT及AI生成式技術的快速興起,科技深度滲透至文化領域,在虛擬舞臺呈現(xiàn)、AI音樂創(chuàng)作等方面帶來新突破。在此背景下,人類的語言表達、身份認知以及社會結構均面臨技術變革帶來的深刻影響?!吨袊笕祟愇幕甓劝l(fā)展報告2023年》以系列“關鍵詞”為核心框架,系統(tǒng)梳理了人機協(xié)同背景下文化領域的重構與發(fā)展趨勢。

活動現(xiàn)場,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劉弢擔任主持,與該書作者、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院長王峰,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主任羅崗,以及華東師范大學文藝學教授吳娛玉圍繞人工智能主題展開研討。王峰結合創(chuàng)作實踐指出,2023年生成式AI從實驗室走向大眾應用,標志著后人類文化進入實踐深化階段。他強調,AI已深度參與文化生產全流程,形成人機協(xié)作新模式,但也需關注數據隱私、算法偏見等問題,平衡技術進步與文化多樣性保護。

羅崗從文學與文化研究視角出發(fā),他認為,在AI生成內容普及的背景下,人類基于生命體驗的情感表達具有不可替代性,研究AI詩歌與人類詩歌的差異有助于明確人類文化的獨特價值。吳娛玉對報告中的技術倫理部分進行了解讀,她指出,虛擬偶像身份爭議、AI作品版權歸屬等問題凸顯倫理規(guī)范的必要性,報告提出的多學科協(xié)同治理方案為技術與人文平衡發(fā)展提供了路徑參考。

鄭培凱:茶道審美與中國文化

8月16日下午,在上海書展期間,歷史文化學者、原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咨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以“茶道審美與中國文化”為題做客三聯(lián)書城讀書會現(xiàn)場,講述了茶道背后的精神世界。

“茶道審美與中國文化”主題演講現(xiàn)場(主辦方供圖)。

活動現(xiàn)場,鄭培凱首先指出,茶道并非日本獨有的概念。長期以來,西方與東亞的學界在談到“茶道”時,往往想到的是日本的千家茶道,而忽略了中國自身悠久而豐富的茶文化傳統(tǒng)展示的多元茶道,甚至有人認為中國只有茶藝而無茶道。他強調,這實乃歷史造就的誤解。茶道,應理解為茶飲由物質性向精神性的提升,是一種由“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追求?!安枋侵参铩⒆魑?、藥物和飲品,而道是一種方法、道理、儀式和規(guī)矩?!彼忉尩溃凇吨芤住は缔o》就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币虼?,道與器的關系,是精神境界與物質實體的關系。鄭教授提出:有茶,有茶器,有茶儀,才構成茶道。茶道的本質,不是繁復的形式,而是精神性的涵養(yǎng)與文化的自覺,這在中國自陸羽著《茶經》起便已確立。

鄭培凱結合考古發(fā)現(xiàn),梳理了中國茶飲的源流。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揭示6000年前已有人工植茶;山東戰(zhàn)國墓出土煮泡過的茶葉殘渣;西漢景帝陵墓中發(fā)現(xiàn)頂級茶芽;更驚人的是,在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距今1800年的漢晉茶葉遺存,說明茶葉早在唐代文成公主入藏之前就已通過草原絲綢之路進入高原地區(qū)。陸羽在公元8世紀撰成《茶經》,是飲茶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論著。他不僅創(chuàng)制二十四種茶器,規(guī)范了飲茶儀式,更將茶從解渴提神的實用功能,提升為一種審美與精神修養(yǎng)的載體。在陸羽的觀照下,飲茶追求“純凈樸素”,強調“茶有本色,茶有真香”,提倡“茶性儉”,將簡約之美轉化為哲學思考。這一傳統(tǒng)后來影響了宋代的點茶、斗茶風尚,也深遠影響了日本的抹茶道與煎茶道。

鄭培凱指出,茶道的發(fā)展不僅是技藝與飲品的變化,更關乎文化選擇。唐代社會推崇越窯青瓷茶碗而貶抑邢窯白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青瓷“奪得千峰翠色來”,象征飲茶可以達到客觀自然與主觀精神的契合,成為當時的審美共識。宋代則進一步發(fā)展了點茶與斗茶,講究“沫餑”的白與黑盞的對比,主要追求的是視覺審美感受。宋徽宗甚至親自撰寫《茶論》,以皇帝之君臨天下的地位,提倡飲茶的精致風尚,體現(xiàn)了盛世文化的審美趣味。而到了明清,茶道從研末煎點轉向芽葉沖泡,茶風返璞歸真。明代文人更將飲茶融入生活美學,徐渭、許次紓、文震亨等對飲茶環(huán)境、心境、器具的品評,構筑了精致的生活雅趣。

整合/何安安

編輯/張進

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