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


時尚的確是個輪回。


今年夏天最“出圈”的文化符號大概要屬這件看似平平無奇的毛背心。諾獎得主莫言、古董收藏家馬未都以及歷史學者趙冬梅等文化學者都提供了這件衣服的“買家秀”,由此帶動了文化消費的“涓滴”流動,在抖音等社交平臺,這款售價198元的“魯迅同款毛背心”相關話題的熱度還在持續(xù)上升。


這款紫色毛背心背后還藏著一段知識分子的情緣佳話。1926年秋天,魯迅收到了許廣平從廣州專程寄來的毛背心。在兩人的往來書信合集《兩地書》中,許廣平寫道:“今天放假休息,早上無事,仍在寢室里繼續(xù)編織(編者注:這里的“編織”指的就是許廣平織的這件紫色毛背心)……”


收到禮物后不久,魯迅便回信說:“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我看這樣就可以過冬,無須棉袍了?!睂嶋H上,在不少友人記憶中的那個魯迅是很注重穿搭的。蕭紅曾在《回憶魯迅先生》中提到魯迅總結出的五條“時尚法則”:瘦子避黑衣,胖子忌橫紋,腳短穿白鞋,方格勝橫格,豎紋顯高挑?!边@些與今天社交媒體上的穿搭思路似乎并無二致。


張愛玲。


不只是魯迅的毛背心,今年一同悄然走紅的還有張愛玲同款的旗袍配飾等。當這些歷史記憶以另一種方式轉化為大眾的消費行為,這背后也許折射出當下文創(chuàng)消費的廣闊藍海。正如美國文化記者W.大衛(wèi)·馬克思在《地位與文化》中所預言的那樣,從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角度來看,“媚俗”可能非常重要?!巴ǔJ窃趦?yōu)績制的社會中,媚俗的道路是通向真實的常規(guī)途徑。”


同款毛背心的符號化,也是近些年魯迅日益成為年輕人“嘴替”現(xiàn)象的延伸。這些趨勢共同印證著當年符號學家翁貝托·艾柯的分析,在其看來,雖然大多數(shù)大眾文化已經(jīng)被剝除了更偏于意識形態(tài)向度的復雜性,但人們?nèi)匀豢梢浴霸谧髌分姓业礁锩驼摖幍脑兀@些元素可供人們便利地消費”。


撰文/麻團

編輯/王銘博

校對/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