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和菜系在文化交流中是一個強大的符號、一種文化的載體,能讓人通過日常的消費不知不覺地感受某種特殊的文化氣氛。因而日本料理店總是布置得充滿日本文化氣氛,因為人們消費的不只是日本料理,還有日本文化。
□書評人 維舟
在如今這個全球化的時代,食物早已成為一種文化名片:正如人們提到美國就會想到快餐一樣,提到日本,一般人的第一反應也少不了日本料理。
說起來或許讓人意外的是,現(xiàn)在為人所熟知的許多日本料理,其實都只有很短的歷史———日式烤肉、天婦羅、飯團壽司這三種最具代表性的和食,都最多只能追溯到江戶時期。飲食方式原本是文化中保守傾向最強的方面之一,這種保守性本身就是傳統(tǒng),而和食的歷史,就是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不斷生發(fā)、妥協(xié)的過程。
當遭遇外來食物時,就必然要在接受影響和堅持傳統(tǒng)之間做出妥協(xié)和調(diào)整適應。很早以來,日本就是如此:在長達兩千年的彌生時代中,日本接受了以稻米為中心的飲食文化,把稻米完全吸收為日本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和中國等稻作社會不同,日本始終幾乎不養(yǎng)殖也不食用家豬,相反倒是在中世紀后期廣泛地把海帶和鰹魚當作調(diào)味的基本材料,使它成為和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東西。
不容否認,日本料理在古代受到中國及朝鮮文化的強烈影響。稻米、灶和甑、醬油、禪林飲食……凡此等等都不例外,涵蓋主食、調(diào)料、餐具、飲食理念等各方面。連最具日本特色的壽司,追根溯源也與稻米文化的傳入有關,按本書作者的觀點,其根源應在中國南部或東南亞。日本將稻米推崇到“圣潔”的高度,但同時又仍堅持“肉食是骯臟的”這一價值判斷,全社會直到明治維新時代,基本是以魚貝類為核心的素食文化。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一大變動,深受西方文化沖擊的日本人狂熱地迷戀西方的一切。那時日本人相信西方人之所以體格強壯、富強文明,是因為他們吃牛肉,且西餐與健康、營養(yǎng)密切相關,連皇宮中的正式菜肴也被法式西餐所取代。但即便是這樣猛烈的浪潮,之后也漸漸消散下去,雖然日本人接受了西餐及營養(yǎng)觀念,但仍大范圍保留著避免肉食的習慣。如果當時的日本飲食完全被西化,那么現(xiàn)在世上的多元文化也就缺少了“日本料理”這一具有鮮明特色的一環(huán)了。
飲食的傳統(tǒng)是由風土和歷史構建的,在遭受外來沖擊時,其調(diào)整適應往往看起來很保守,因為一個人很難在一夜之間喜歡或習慣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食物。不同文化的人在起初遭遇時常常都無法適應異文化的食物。日本第一批赴美國的使者在舊金山受到隆重款待,但面對著滿桌豪華西餐,日本使者的感受是:“雖說是盛宴款待,但對我們來說沒有滋味,菜品十分油膩,沒有什么可吃的?!比藗兒茈y接受一個完全陌生的新事物,因為他總是基于某個傳統(tǒng)和習慣來接受的。
反過來,傳統(tǒng)也有靈活調(diào)適的一面。那些被日本接受成為和食的外來食物,大多經(jīng)過了日本文化的徹底改造。最著名的如葡萄牙人傳入的天婦羅,以及變換形式的西式果子,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人認為它們不是日本料理。這種“日本式改造”乃至“重新創(chuàng)造”的最典型事例,是大正時代日本的三大西餐:咖喱飯、炸豬排、炸肉餅,雖然叫“西餐”,但在西方卻根本看不到,每一樣都是日本獨有的食物。
這其實也是文化史上常有的現(xiàn)象,不止日本如此,也不止發(fā)生在飲食領域。常常被視為意大利文化代表的意大利面,原本也出自中國;被當作荷蘭象征的郁金香,在荷蘭種植的歷史不超過四百年;更不必說乒乓球了———它既不是中國人發(fā)明的,在中國盛行的時間也不過百年,但卻成了中國的國球,并賦予了乒乓球文化截然不同的意蘊。日本因為孤懸海外,其飲食文化的變遷尤其能顯著地折射出這種交流、調(diào)適、改造、創(chuàng)新并存的過程,這也是一部日本料理史所能給我們的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