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不到一年,日本首相、自民黨總裁石破茂辭職。石破茂于去年9月當選自民黨總裁,原定任期至2027年9月結束。然而,9月7日他在首相官邸舉行緊急記者會,宣布決定辭去自民黨總裁職務。由于自民黨當前是執(zhí)政黨,按慣例,其總裁通常出任日本首相。因此,石破茂辭去自民黨總裁也意味著他辭任首相一職。
當?shù)貢r間9月9日,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管理委員會宣布,將重新選舉該黨總裁,定于9月22日發(fā)布公告,10月4日進行投計票。在自民黨選出新總裁后,還需經過國會首相指名選舉,新總裁才可出任日本新一任首相。由此,外界預計日本選出新一任首相仍需約一個月時間。
分析認為,新一任首相的當選可能會是各方妥協(xié)制衡的結果。無論最終誰上臺,都將面臨不少難題,包括日本物價上漲和日美關稅貿易談判問題等,日本的政治亂局在短期內恐怕難以終結。
首相選舉可能再次出現(xiàn)“多人混戰(zhàn)”局面
“隨著石破茂辭職,自民黨總裁之爭再次開始?!敝袊鴩H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姚澤宇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可能再次出現(xiàn)與去年類似的“多人混戰(zhàn)”局面。2024年,日本前首相岸田文雄宣布不再參選后,共有9人角逐自民黨總裁職位,創(chuàng)下歷屆參選人數(shù)之最。
據(jù)姚澤宇觀察,目前已有多名潛在候選人。其中,前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高市早苗和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被視為勝算較大的兩位。高市早苗是日本右翼政客代表人物之一,多次參拜靖國神社。小泉進次郎出身政治世家,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次子。他于2009年作為自民黨候選人當選眾議院議員,曾擔任環(huán)境大臣。
當?shù)貢r間2025年9月7日,日本東京,日本首相、自民黨總裁石破茂在首相官邸舉行緊急記者會,宣布決定辭去自民黨總裁職務。圖/IC photo
姚澤宇說,兩人被看好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是黨內支持率高。從去年自民黨總裁選舉的情況看,高市早苗和小泉進次郎在首輪投票中的得票數(shù)躋身前三位,從中能夠看出他們在黨內擁有較為穩(wěn)固的支持基礎;其次,他們也有相當?shù)拿褚庵С帧H毡靖鞔竺襟w的民調數(shù)據(jù)也顯示,他們是日本民眾心目中的熱門人選。如果考慮到當下自民黨在國會中的劣勢地位,為爭取更多民意支持,尤其是在即將到來的選舉中提升勝算,自民黨在推舉總裁時會將民間輿論作為重要的參考項之一。其中,小泉進次郎在近期應對日本大米危機時取得了一定成績,一定程度提升了他的政治形象。
然而,兩人也各有短板。高市早苗的右翼言論和意識形態(tài)觀點在自民黨內引發(fā)部分議員質疑。同時,她表現(xiàn)得過于強硬,自民黨有聲音擔心她是否具備協(xié)調各方關系、團結自民黨內外的能力。小泉進次郎的短板則被指在關鍵崗位上的歷練不足,執(zhí)政能力遭到質疑。此外,也有人認為他的公眾形象過于浮華,可能難以承擔起領導國家的重任。
除上述兩人外,還有三位競爭力較強的潛在人選,分別是前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小林鷹之、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和自民黨前干事長茂木敏充。這三人都比較符合傳統(tǒng)意義上穩(wěn)健政治家的形象。林芳正和茂木敏充雖政治資歷深厚,但民意方面相對而言沒有那么突出。相較而言,小林鷹之比較年輕,具有右翼保守色彩。他們的表現(xiàn)有待觀察。
“總而言之,形勢瞬息萬變,仍需進一步觀察他們是否會參選,又會提出怎樣的政策主張?!币捎钫f。
自民黨新任總裁選出后,新總裁在國會眾議院和參議院首相指名選舉中均勝出后,將當選新任日本首相。在首相指名選舉這一關,如果在野黨聯(lián)合起來推選非自民黨候選人,可能打破自民黨長期執(zhí)政的局面。
在姚澤宇看來,這個可能性相對較低。一方面,在野黨目前處于分裂狀態(tài),基本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策主張方面都存在明顯分歧,這就決定了在野黨不具備聯(lián)合起來推出一個非自民黨候選人的基礎。另一方面,自民黨也意識到自己正面臨著可能無法繼續(xù)執(zhí)政的危機,因此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會竭力拉攏部分在野黨,通過在政策主張上予以妥協(xié)讓步,以求平穩(wěn)渡過這次首相指名選舉的難關。
難題依舊
本屆自民黨總裁選舉將采取“黨員參與型”方式投票。根據(jù)選舉規(guī)則,295名自民黨籍國會議員每人1票,地方議員、普通黨員和“黨友”即注冊支持者的投票折合為295票,合計590票,得票過半者當選總裁。
根據(jù)自民黨相關規(guī)定,黨總裁在任期內辭職的情況下,通常以“簡化型”方式投票選舉新總裁,即省略黨員和黨友投票環(huán)節(jié),僅由該黨國會議員和全國47個都道府縣的代表投票。本屆黨總裁選舉本應采取“簡化型”方式,但考慮到自民黨眼下人氣低迷,該黨最終決定采取“黨員參與型”,以更廣泛聽取意見。
有分析指出,采取“黨員參與型”的方式投票將延緩選出日本新首相的進程,其原因在于議員票與黨員票的統(tǒng)計需耗費較長時間,涉及投票人資格確認、選票郵寄回收等程序。新總裁還須通過國會首相指名選舉,方能正式出任首相。而執(zhí)政的自民黨在國會中處于少數(shù)派地位,在野黨的動向值得關注,若各方協(xié)調進展緩慢,新首相的就任時間可能進一步推遲。
當?shù)貢r間2025年9月7日,日本大阪,日本民眾關注首相石破茂宣布辭去自民黨總裁職務的電視新聞。圖/IC photo
在姚澤宇看來,目前日本政局像是一個“燙手山芋”,無論誰最終出任新一任首相,都將面臨不少難題。
物價高漲是首要挑戰(zhàn)。當前,物價飆升已成為日本民眾最直接的壓力,如果新首相無法提出有效對策,打破“物價漲幅高于薪資漲幅”的惡性循環(huán),恐將進一步引發(fā)社會不滿。
振興地方經濟也是一大考驗。日本長期存在地區(qū)發(fā)展失衡問題,大量人口和資源流向東京、大阪等大都市,長此以往,將拖累日本整體發(fā)展。
財政統(tǒng)建同樣迫在眉睫。日本國債規(guī)模已達國內生產總值的兩倍以上,少子化與老齡化不斷推高社會保障開支,財政收縮空間有限。新政府需在維持經濟增長與推進財政健全化之間取得艱難平衡。
此外,外國勞動力政策的順利推進亦至關重要。在日本,引進外國勞工已成為緩解勞動力短缺的剛需,但右翼民粹勢力借機煽動排外情緒,社會上也存在“外勞擠占福利、影響治安”的擔憂。新首相需謹慎處理,避免政策推進與社會穩(wěn)定發(fā)生沖突。
外交方面主要體現(xiàn)在日本頻繁換相會削弱日本外交的連續(xù)性,對日本的對外形象造成一定的沖擊。
對于日本而言,對美外交是主要方面。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在9月7日被問及日本首相辭職時,先是表示“完全不知情”,當晚又稱“感到驚訝”,顯得如日本輿論所指——“并不關心”。下一任首相如何與特朗普建立信任關系、消除隔閡,將成為重要課題。此外,日美之間的老問題依然待解,包括美國要求日本增加防衛(wèi)費、分攤駐日美軍經費,以及關稅談判等。
日本再現(xiàn)“走馬燈”換相?
隨著石破茂下臺,日本將迎來五年內的第四位首相。
2020年,時任內閣官房長官的菅義偉在前首相安倍晉三因健康問題突然辭職后接任首相一職。然而,菅義偉在位僅一年,便因民調暴跌而辭職,隨后岸田文雄在2021年接任。岸田文雄的任期也未能持久,不斷飆升的生活成本,以及自民黨被曝出包括“黑金”在內的多個丑聞后,岸田文雄本人及其內閣的支持率急劇下滑。2024年,石破茂接任首相一職,也因執(zhí)政艱難而辭職。
日本前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高市早苗。圖/IC photo
在今年7月舉行的日本國會參議院選舉中,自民黨與公明黨的執(zhí)政聯(lián)盟失去了過半數(shù)議席。加上去年10月眾議院選舉中,自公執(zhí)政聯(lián)盟的表現(xiàn)同樣不佳,失去絕對多數(shù)優(yōu)勢。由此,自民黨自1955年成立以來,首次在國會眾參兩院都未能取得過半數(shù)席位。自民黨在參議院失守后,自民黨內要求石破茂辭職的聲浪越來越大。
石破茂起初拒絕辭職,多次表明留任意向,稱他需要推進與美國的關稅談判,但在9月7日,他突然宣布辭去自民黨總裁職務。至于原因,石破茂除了說日美關稅問題告一段落、愿為此前選舉失利負責之外,他更強調“希望避免黨內分裂”。
日本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圖/IC photo
姚澤宇指出,石破茂主要以“希望避免黨內分裂”為由辭職,但此舉恐怕難以真正緩和自民黨內矛盾、實現(xiàn)團結。更可能的情況是,自民黨內部的權力斗爭不會因石破茂下臺而停止,反而愈演愈烈。根本問題在于,自前首相安倍晉三去世后,自民黨始終未能推出一個具備強勢領導力的人物來掌控局面。石破茂去年當選本就是各方勢力妥協(xié)制衡的產物,而非憑借壓倒性支持。可以預見,接下來的權力交接也將重演相互妥協(xié)制衡的局面。
事實上,日本首相頻繁更替并非近五年獨有的現(xiàn)象,而是其政局中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近5年的“走馬燈”換相,更像是歷史模式的重演。再往前回溯,自2006年小泉純一郎卸任后,日本政壇開始以“一年一相”的頻率更換首相,先是自民黨的安倍晉三、福田康夫、麻生太郎,2009年民主黨上臺后也是一年一換,鳩山由紀夫、菅直人、野田佳彥,直到2012年自民黨重新奪回政權,安倍再次出山,從2012年到2020年,共約8年,這期間他創(chuàng)下了日本首相連續(xù)在位時間最長的紀錄。然而,在“后安倍時代”,日本再度陷入頻繁換相的老問題。
“在后安倍時代,日本政局一直難以跳脫出頻繁換相與權力制衡的循環(huán)。未來不排除再度出現(xiàn)外界所說的‘一年一相’局面,日本的政治亂局在短期內恐怕難以終結。”姚澤宇說。
新京報記者 朱月紅
編輯 胡杰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