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楊菲菲)“看到糧食兩個字,你腦海里最先出現(xiàn)的是什么?”米飯、面包、面條……9月4日,在2025“科創(chuàng)薪火 鑄夢未來”開學第一課活動中,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顧紅雅一邊引導北京小學翡翠城分校的學生思考作物如何制造出糧食,一邊為其科普植物的相關知識。


北大教授顧紅雅在開學第一課上為學生們講述植物世界的故事。學校供圖


此次活動由北京市科學技術(shù)協(xié)會主辦,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協(xié)黨校)聯(lián)合新京報承辦,旨在通過邀請院士、科學家、青年科技工作者走進校園、與中小學生親密交流,點燃青少年探索未知的熱情,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


講座伊始,顧紅雅通過幾個小問題向?qū)W生們講解了對于植物的生長發(fā)展十分重要的光合作用,以及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綠體,并解釋了葉綠體是如何從古老的光合藍細菌演化而來的,“每棵植物都是一個天然的食物和氧氣制造工廠?!?/p>


北京小學翡翠城分校的學生們舉手參與互動。學校供圖


為了讓學生們理解植物的科屬概念,顧紅雅以“家(family)”入手,“每位同學都有一個名字,每位同學都有一個家(family),每個植物也有一個名字,也就是學名,每個植物也都屬于一個‘家(family)’,也就是‘科’?!彼岬?,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植物大家庭,比如有30000多個家庭成員的菊科,有20000個家庭成員的豆科,有10000多個家庭成員的禾本科等等。其中,禾本科中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各種生產(chǎn)糧食的作物,比如水稻、玉米、小麥、大麥、谷子等。


但每一種作物并非天生就能生產(chǎn)出可以吃的糧食,這背后是作物的馴化培育?!霸谥袊Z化培育的重要作物是我們的祖先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鳖櫦t雅如是說道。她以野生稻為例,為學生們講述了從自然變異到長期人工選擇影響下,野生稻逐漸變得直立生長起來,最終成為可以密植、高產(chǎn)栽培的作物。


北京小學翡翠城分校的學生們認真聽講。學校供圖


“這是什么?”“狗尾巴草。”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顧紅雅告訴學生們?nèi)粘I钪须S處可見的狗尾草是谷子的“祖先”,“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的先民成功地將狗尾草馴化成我們今天吃的小米(谷子)。也就是說,現(xiàn)在世界各地栽培小米的野生祖先就生長在中國黃河流域。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這個看似‘卑微’的小草?!?/p>


在作物的馴化過程中,無數(shù)科學家做出了諸多努力和貢獻。


顧紅雅在講座中分享了袁隆平等科學家的故事。學校供圖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53年大學畢業(yè)后就被分配到了湖南偏遠的山區(qū)工作,但他獨具慧眼,在1960年發(fā)現(xiàn)水稻田中有一株特別高,他敏銳地覺得是雜交稻,利用雜交優(yōu)勢可以提高產(chǎn)量。此后,袁隆平在1965年從水稻田中篩選了14000多株水稻,找到6個可用于育種的水稻植株,直到1966年才成功育出雜交水稻,1970年開始從野生稻中尋找育種材料,經(jīng)過三年的努力,成功地完成了水稻“三系”雜交體系?!霸谶@樣長的一段時間里,袁隆平就專注于做這一件事,最后才成功?!鳖櫦t雅以袁隆平的故事鼓勵學生們,做事情不僅要專注,也不能害怕失敗。


除了雜交水稻,中國還有雜交小麥,李振聲是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顧紅雅向?qū)W生們講解了李振聲不畏艱苦一直在大西北工作,專注于小麥育種,“1957年,他在爆發(fā)小麥條銹病的麥田中考察發(fā)現(xiàn),有一株沒有倒,嚴格來說不是小麥,而是一種雜草偃麥草?!崩钫衤晱馁塞湶葜械玫届`感,開始了小麥與堰麥雜交的抗病新品種研發(fā)。最終,歷經(jīng)20多年,終于在1978年開始推廣應用“小偃”系列小麥新品種。


植物不僅與人們口中的糧食息息相關,也與人類健康有關。屠呦呦就利用低溫萃取的方法,最終從菊科的黃花蒿(又稱青蒿)提取出青蒿素,并在1972年進行青蒿素的毒性口服試藥。最終,經(jīng)過中國科學家的共同努力,測定了青蒿素的結(jié)構(gòu),證明了青蒿素是一種全新的抗瘧藥物。“青蒿素是我們對世界人口健康的一個巨大貢獻。”


顧紅雅以諸多科學家的故事告訴學生們,正是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和無私奉獻,才保障了人類的糧食安全和身體健康。她表示,希望學生們能夠?qū)W習科學家求真務實、創(chuàng)新、協(xié)作的科學精神,保持對大自然的好奇之心,培養(yǎng)敏銳的觀察能力,以國家需求為己任,持之以恒、不畏艱辛、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擔當。最后,她也向?qū)W生們發(fā)出邀請,“植物世界還有許多未知等待大家去發(fā)掘、探索!”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吳興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