鯀、禹、祝融、嚳、契、后稷等我們耳熟能詳?shù)拿?,到底是真實的歷史人物,還是后人造作潤飾的祖神?他們的神話敘事,是否摻有外來神話的痕跡?陳列在博物館中的商代古玉,可以告訴我們什么?“商”“禮”“祈”“禱”等甲骨文字,與商祖嚳契有什么關系?
而回溯這些上古神話,你會發(fā)現(xiàn),神話里遍布的是“人”的故事,回答的是人對自身存在的哲學追問。“神話的目的就是向人們提供答案,然后聽眾在其文化的價值體系中自行理解和領域這些答案”。
8月23日(周六)15:00,在方所北京店,新京報書評周刊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大學問聯(lián)合,邀請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宋亦簫、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易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徐曉旭與書評人李郁,圍繞《古史中的神話》一書,共同開啟一場跨學科的對話,從中國神話到世界神話,從人類學、考古學到歷史學,從古文字到古文物,嘗試重新講訴那些我們耳熟能詳?shù)纳瞎派裨挕?/p>
《古史中的神話》
作者:宋亦簫
版本: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大學問
2025年4月
從大禹到后稷:夏商周三代造神指南《古史中的神話》新書分享會
對談嘉賓
宋亦簫,《古史中的神話》作者,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早期東西文化交流史、神話考古等研究。
易華,中國科學院理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博士,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溯源研究》首席專家。長期從事游牧與農(nóng)耕民族關系史研究,《從萬里長城到避暑山莊——中央王朝與游牧民族關系模式的轉換》提出了“長城模式”“和親模式”“征伐模式”和“山莊模式”,為理解中國民族關系史提供了新視角。另一方面致力于東西交流與華夏文明形成研究,提出“青銅之路”概念,認為青銅技術、羊與羊毛、牛與牛耕、馬和馬車等進入東亞,與東亞固有夷文化逐漸融合形成了夏文化。專著《夷夏先后說》化解了中國文明本土起源說與外來傳播說的矛盾;《齊家華夏說》探討了華夏文明形成過程。
徐曉旭,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青年長江學者,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會副理事長,世界古代史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曾在德國弗萊堡大學、法國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學院路易?謝和耐中心等校訪問研究。主要從事希臘羅馬史研究。目前研究興趣集中在古代希臘人的族群認同、絲綢之路與希臘化文化、青銅時代克里特諸文字。曾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世界歷史》等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多篇,著有專著《腓利二世:霸權與泛希臘主義》。
李郁,自媒體文化博主 @胡同喵書屋,書評人、社科文獻、文景年度好書評委,史家胡同博物館講解員。
時間和地點
2025年8月23日 (周六) 15:00-17:00
方所北京店
北京市海淀區(qū)五棵松萬達廣場二層
編輯/張瑤 劉亞光
校對/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