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頤和園年度大展“園說Ⅶ——南遷北返 移珍永續(xù)”在頤和園博物館、德和園扮戲樓正式開展,展期將持續(xù)至11月16日。本次展覽以1933年至1951年頤和園文物南遷北返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主線,通過160件/套歷經(jīng)戰(zhàn)火洗禮的珍貴文物,生動再現(xiàn)國寶跨越十八載、輾轉萬里的守護歷程。


8月15日,“園說Ⅶ——南遷北返 移珍永續(xù)”在頤和園博物館、德和園扮戲樓正式開展。頤和園供圖

 

展覽設四個單元,包含故宮博物院等機構珍藏

 

本次展覽作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推出的年度大展,延續(xù)了“園說”系列展通過文物講述園林故事的傳統(tǒng),且首次讓文物成為歷史的“自述者”,帶領觀眾重回歷史現(xiàn)場。展覽以頤和園藏文物為主,同時匯集了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機構珍藏,共同見證那段波瀾壯闊的文化抗戰(zhàn)歷程。

 

展柜中,清代郎窯紅觀音尊、清康熙年間青花礬紅海水龍紋盤、各類山子及顏色釉瓷器靜靜陳列,每一件文物背后都鐫刻著守護者“誓與國寶共存亡”的誓言。

 

頤和園副園長榮華介紹,“文物南遷”是中華民族在抗日戰(zhàn)爭烽火中守護中華文明根脈的一場曠世壯舉。當時,故宮博物院、頤和園、古物陳列所、歷史博物館、先農(nóng)壇、北平圖書館等眾多機構所藏文物,為避戰(zhàn)火被迫踏上南遷之路。

 

展覽共設四個單元,分別是“舊宮新生”“戰(zhàn)火征程”“故園歸夢”以及“重訪南遷”,其中前三個單元在頤和園博物館展出,聚焦頤和園文物南遷北返的具體過程;第四單元則設在德和園扮戲樓,展現(xiàn)整個文物南遷北返的宏大歷史。


觀眾正在參觀展覽。頤和園供圖

 

手寫裝箱清單等珍貴檔案影像喚醒塵封的歷史記憶

 

博物館綜合展廳設計融合古建特色,采用對稱式布局,中央展柜陳列著珍貴宮廷鐘表,鐘表的背景幕布循環(huán)播放著《重返南遷路》微紀錄片:鏡頭追隨策展團隊探訪上海法租界倉庫舊址、重慶安達森洋行舊址、樂山安谷祠堂等文物南遷關鍵站點,配合專家解讀、1933年行政院密電及手寫裝箱清單等珍貴檔案影像,喚醒塵封的歷史記憶。

 

博物館影壁區(qū)域還原了“1933年文物裝車”的歷史場景:排子車、釘封木箱和人物雕塑重現(xiàn)了當年北平深夜搶運文物的緊張時刻。背景墻上清晰標注著北京—上?!暇貞c等關鍵遷徙節(jié)點,參觀者可以在此化身“文物押運員”,通過互動拍照體驗那段刻不容緩的歷史時刻。


觀眾正在參觀展覽。頤和園供圖


展覽的第三單元“故園歸夢”以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對頤和園北返文物進行重新分配為背景,向觀眾呈現(xiàn)頤和園文物的東歸過程及“北返頤和園文物清點鑒定分配臨時委員會”對北返文物的分配情況。此次文物劃撥為日后頤和園博物館的成立打下了藏品基礎。

 

觀眾可線下參與文化互動活動

 

德和園扮戲樓作為第四單元的展區(qū),集中展示了頤和園、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鎮(zhèn)江博物館等單位參與南遷北返的文物精品。

 

頤和園為配合“園說Ⅶ”特展,還策劃了線上線下互動活動。觀眾可以通過線上探展視頻了解展覽內(nèi)容,還能在現(xiàn)場參與“‘溯吉祥之源’非遺如意木雕技藝體驗”及“‘方寸之間’篆刻印章體驗”兩項活動,在親手制作紀念品的過程中,感受傳統(tǒng)工藝的魅力與文化傳承的意義。

 

展覽資訊:

時間:2025年8月15日至11月16日

地點:頤和園博物館、德和園扮戲樓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張磊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