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江西,暑氣蒸騰。88年前的1937年8月14日,一位25歲的青年駕駛戰(zhàn)機,永遠消逝在了江西的上空。


前一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中國空軍急令各部隊馳援戰(zhàn)場。面對雷雨天氣預警,駐防江西的中尉飛行員張錫祜急于炸敵,冒險升空。在江西臨川上空,雷雨吞噬掉這位壯志未酬的青年。


在奉命出征前,張錫祜曾在簡陋的營房中提筆寫下一封家書。收信人是他的父親,“南開創(chuàng)校校長”張伯苓。


在這封匆匆寫就的信中,張錫祜對幾天前天津南開校園被日軍轟炸之事安慰父親,援引了父親的教誨,將《孝經(jīng)》中的古訓“陣中無勇非孝也!”化作了自己出征的誓言,懇請父親不再掛念他的生死。


這封浸透赤子之心的家書,最終穿越戰(zhàn)火,來到張伯苓的手中。這位剛經(jīng)歷南開被毀之痛的61歲老人,面對喪子噩耗,將無盡的悲痛化作一句擲地有聲的宣言:“吾早以此子許國,今日之事,自在意中,求仁得仁,復何慟為?!?/p>


張伯苓與兒子張錫祚(左一)張錫祜(右一)合影。圖源:張伯苓研究會


陣中無勇非孝也


每年清明時節(jié),張元龍都會前往天津薊州區(qū)元寶山莊,為四叔張錫祜掃墓。


這是一座衣冠冢,基座上安放著一座信紙造型的石雕,鐫刻著“家書抵萬金”五個大字。墓碑背面則刻著張錫祜生前寫給父親張伯苓的最后一封家書。


昨見報載南開大中兩部已均為日人分別轟炸焚毀!慘哉!大人數(shù)十年來心血之所積,一旦為人作無意識之消滅!然此亦可證明大人教育之成績!因大人平日即不親日又不附日,而所造成之校友又均為國家之良材!此遭恨敵人之最大原因!


兒昨整理行裝,發(fā)現(xiàn)二物足以告稟于大人者,其一即去年十月間大人于四川致兒之手諭,其中有引孝經(jīng)句:“陣中無勇非孝也!”兒雖不敏不能奉雙親以終老,然亦不敢為我中華之罪人!遺臭萬年有辱我張氏之門庭!


望大人讀此之后不以兒之生死為念!若能凱旋而歸,當能奉雙親于故鄉(xiāng)以敘天倫之樂,倘有不幸雖負不孝之名,然為國而殉亦能慰雙親于萬一也?。ü?jié)選)


這封僅700余字的家書,成為這位南開驕子留給家人與世界的最后心聲。


張元龍拿著四叔張錫祜的家書。新京報記者 郭懿萌 攝


張錫祜信中提及的南開被毀事件,發(fā)生在1937年7月29日凌晨至30日上午。那是“七七事變”后的第22天,日軍出動十余架飛機、大炮對天津南開系列學校進行野蠻轟炸。大學部的秀山堂、木齋圖書館、芝琴樓女生宿舍、教授宿舍及大部分平房盡數(shù)被毀;中學部的西樓、南樓和小學部教學樓亦化為廢墟。


大學部珍藏的海光寺萬斤鋼鐘,鐘面鐫刻著完整的《金剛經(jīng)》,這件珍貴文物被日軍掠走。轟炸過后,日軍還派出滿載汽油的軍車進入校園,四處縱火焚燒,使這座天津著名學府徹底淪為焦土。


所幸校方提前搶運出了三萬余冊外文書籍、數(shù)百冊期刊及部分儀器設備,為日后西南聯(lián)大的教學提供了寶貴資源。


南開教育體系的建立始于1904年,嚴范孫與張伯苓先后創(chuàng)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作為一所民辦學校,南開幾乎是張伯苓四處“化緣”的成果。他周旋于各界政要之間,只為籌集辦學資金。


南開學校被炸毀后,初步統(tǒng)計財產(chǎn)損失700萬元法幣,占中國當時高等學校全部戰(zhàn)爭損失的十分之一。面對畢生心血毀于一旦,張伯苓說:“南開是被日軍燒掉了,我?guī)资甑呐Χ纪炅?。但是只要國家有辦法,能打下去,我頭一個舉手贊成。只要國家有辦法,南開算什么?打完了,再辦一個南開。”


南開被毀的消息很快傳到江西。8月2日,張錫祜提筆寫下家書安慰父親:“母校雖慘遭不幸,而其獨生子——南渝中學,早于去歲成立,望大人萬不可過分傷感,而以余力以培養(yǎng)此最可寶貴之獨生子,使我南開精神永遠光大于我大中華民國之人間!”


在信中他還提到,“男等現(xiàn)已奉命出發(fā),地點因系秘密性質(zhì),函札之中不敢奉稟”。后人方知,這正是淞滬會戰(zhàn)開始前的序幕。


張錫祜的家書。圖源:張伯苓研究會


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當日下午,中國航空委員會發(fā)布《空軍作戰(zhàn)命令第一號》,急令空軍各部隊于14日16時至18時必須進駐完畢,并完成攻擊前一切準備。


面對惡劣的雷雨天氣預警,張錫祜與戰(zhàn)友馬興武毅然決定冒險起飛,爭分奪秒奔赴戰(zhàn)場。然而在江西臨川上空,這兩位年輕的飛行員終因天氣惡劣飛機失事而殉國。


載有張錫祜陣亡消息的電報在半個月后抵達張伯苓手中。張伯苓的三子張錫祚在回憶錄中寫道:那時正是九月初,張伯苓已西遷入川,定居在位于重慶的沙坪壩南開中學校園內(nèi)。他接到電報看過之后,遞給張錫祚,“你看看,老四殉國了。”


父親聲音鎮(zhèn)定而又堅決,又沉默了一會道:“你看和你娘說嗎?我看不必了,免得她太傷心?!?/p>


那時張錫祚的心情悲慟難抑,恍若置身夢境。他凝視著父親的面容,只見張伯苓面色紫漲、雙目濕潤,卻竭力壓抑著,不讓一滴淚水流出來。


片刻之后,他緩緩說道:“我早就把他許給國家了,今日的事,早在意中,可惜他未能給國家立大功,這是遺憾!”


“為國御侮,萬一失敗,不必再回家去”


張錫祜殉職時,他與未婚妻張樂民訂婚剛剛7個月。


聽聞噩耗,這個悲痛的姑娘從天津奔赴江西臨川——張錫祜墜機的地方。歷經(jīng)艱辛找到遺體后,因戰(zhàn)火阻隔無法運送回鄉(xiāng),張樂民只得在附近村莊將遺體安葬,并托付當?shù)卮迕翊鸀檎湛础?/p>


張樂民的兄長同樣是空軍飛行員,這讓她對投身空軍的張錫祜格外傾心。從軍前的張錫祜英俊瀟灑,不僅是南開中學的風云人物,在整個天津衛(wèi)都頗負盛名。


當時坊間流傳著“南開二怪”的佳話:其一是身高兩米的張錫祜因在排球場上所向披靡被稱為“陸怪”;其二是南開話劇團的臺柱子、嚴范孫之孫嚴仁穎,因在《誰的罪惡》中的精彩演繹獲稱“海怪”。


張錫祜與未婚妻張樂民。圖源:張伯苓研究會


張錫祜常作為南開運動隊的代表參加各類比賽,因為個頭高,人稱“長人老四”。1930年3月,張錫祜與天津48名選手登上輪船出發(fā)參加全國運動會。一米八的艙位讓這位兩米高的青年輾轉(zhuǎn)難眠,同行的伙伴們打趣道:“不如鋸掉一截腿,或者干脆睡甲板算了?!?br/>


那時的他只有18歲,與一眾青年才俊指點江山,意氣風發(fā)。如果沒有后來的抗日戰(zhàn)爭,或許這位體育健將會成為未來體壇上的一顆明星。


1931年日軍發(fā)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為抵御日寇空軍,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簡稱中央航校)應運而生。從1931年擴建完成至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這里培養(yǎng)了50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飛行及航空機械人才。


每年夏冬兩季,中央航校都會來天津招生,招生辦事處就設在南開中學內(nèi)。1933年1月,中央航校來津招生,《北洋畫報》記載,南開大學與南開中學報名者眾多。當日近千人參加體檢,而通過初試者每天僅三四人,張錫祜便是其中之一。


報考前,張錫祜曾征詢父親意見。張伯苓對他說:“吾有四子,以一子獻諸國家,理當然也。即有壯志,其速行?!?/p>


張錫祜去南京參加復試前,父親張伯苓與叔叔張彭春都“力贊其行”,唯祖母依依不舍。但這位老人最終未能留住心愛的幼孫。張錫祜順利通過復試,與12位南開師生同期被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錄取,他們占據(jù)了北平考區(qū)錄取總?cè)藬?shù)的十分之一。


1933年2月6日臨行前,張錫祜給14年同窗摯友“海怪”嚴仁穎寫了一封信。信中既囑托好友珍重,又請其代為寬慰母親。信中還附了一張照片,背面題詞豪氣干云:“駕飛機炸破富士山缺。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自此,“陸怪”張錫祜告別了青春歲月,剃發(fā)明志,早晚操練。在教官指導下,他進步神速,次年一月已能單飛。


據(jù)1934年《大公報》記載,張錫祜、陳漢章、王世鐸等南開學子自取入中央航空學校后,學術(shù)各科皆優(yōu)。航校特致函南開中學:“凡南開高中學生,勿須畢業(yè),即有投考航校資格?!?/p>


張錫祜在戰(zhàn)機前留影。圖源:張伯苓研究會


1934年12月27日,中央航空學校舉行第三期首屆畢業(yè)典禮與懇親會。學生家長代表張伯苓先生應邀出席并致謝詞:“杭州有一名人之墓,便是岳武穆將軍。岳氏年少時,岳母曾以‘精忠報國’四字,刺之背上。我們做家長的,也應該以此四字,刺諸諸生之心。如將來為國御侮,萬一失敗,簡直就不必再回到家去!我們教育兒子,的確是這樣的!”


畢業(yè)后,張錫祜任空軍第八大隊第三十中隊隊員,駐防江西,后升任分隊長及中尉隊員。


1937年2月20日成為父子訣別之日?!稄埐吆濉酚涊d,張錫祜回津省親,“少住便南返”。


誰曾想,張伯苓再次見到兒子的,竟是一紙絕筆。


“中國不亡有我在”


張元龍曾揣摩過祖父的心理:“他早已想到,南開被炸,四子去世,都是必然?!?/p>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召開記者招待會,以“南開大學是一個抗日基地,南開學生抗日擁共”的理由,宣布要轟炸南開大學。


著名記者愛潑斯坦記錄了記者招待會,在會議結(jié)束后,一名日本軍官私下稱:“南開是我們20年的敵人,我們早就盼著這一天了?!?/p>


早在1916年,張伯苓在東北考察時,便發(fā)表了《中國不亡有我在》的著名演講。臺下聆聽的有時年15歲的張學良,在1990年接受采訪時被問及“青年時期受誰影響最深”,仍脫口而出“張伯苓先生”。


1927年8月,張伯苓參加上海第八屆遠東運動會后,立即乘船到東北考察。在大連等地,他親眼目睹日本人經(jīng)營“滿蒙”,圖謀侵略中國的狼子野心。


返津后,張伯苓先后在大學部與中學部作題為《東北歸來對旅途情形及東北現(xiàn)狀的感想》的講演,他說:“不到東北,不知中國之博大;不到東北,不知中國之危機?!?/p>


同年11月,張伯苓發(fā)起成立了“滿蒙研究會”,轉(zhuǎn)年10月更名“東北研究會”,一年內(nèi)南開學校至少組織了4次大規(guī)模的東北實地考察,師生們搜集資料,撰寫調(diào)查報告、論文,披露日本侵華政策。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進攻沈陽城,以武力侵占東北。兩個月后,南開發(fā)布幾十萬字的《東北地理教本》,列為全體學生必修教材。


由于日本在東北施加的暴行,大批東北學生和難民涌入天津。天津中等以上學校成立救國聯(lián)合會,張伯苓被推為聯(lián)合會主席。天津市內(nèi)設立兩處收容站,張伯苓等人籌商救濟辦法,各界紛紛伸出援手。


鑒于東北來津?qū)W生無法安置,張伯苓即在南開校內(nèi)加開夜班,又以市政府名義暫借李公祠為學生宿舍。此后,南開大學允許東北學生正式借讀,并在生活上給予照顧。


被日軍炸毀的南開大學秀山堂。圖源:張伯苓研究會


1934年華北運動會上,南開近400名師生在運動會開幕式上打出旗語,“還我河山 勿忘失地”,在場日本領(lǐng)事惶然離席。國民政府迫于壓力,要求南開校長張伯苓訓誡學生,張伯苓留下傳世名言: “你們討厭。”“你們討厭得好。”“下回還要這么討厭?!?br/>


在張元龍看來,張錫祜的殉國,也在家人意料之中。父親張錫祚曾和張元龍說過:“你四叔和同學們早在學校的時候就把撫恤金預支買食物了,他們是報著必死無疑的心去的?!?/p>


在那個年代,空軍不比陸軍,生還幾率微乎其微。而中央航校的校訓正是:“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于盡!”


這些天之驕子本可享受優(yōu)渥條件,出國求學躲避戰(zhàn)亂,但他們選擇和民族站在了一起。他們中有林徽因的三弟林恒,有“中國兵工之父”俞大維的兒子俞揚和,也有出生顯赫家庭的陳子祥之子陳懷民……


就在張錫祜遇難后第5天的8月19日,畢業(yè)于南開中學與清華大學的中國空軍飛行員沈崇誨,駕駛受傷戰(zhàn)機,直沖吳淞口,以26歲的生命重創(chuàng)敵艦。


永不畢業(yè)的南開生


在幼子張錫祜不幸殉國后,張伯苓強忍喪子之痛,以更加堅定的姿態(tài)激勵其他學生投筆從戎。當時航校招生需要擔保人,這位悲痛的校長主動為每一位考入航校的南開新生作保。


天津淪陷之際,約200余名南開師生輾轉(zhuǎn)奔赴西南聯(lián)大和重慶南開中學,其中70余人先后踏上抗戰(zhàn)前線。當學生骨干們前來請求介紹抗日工作時,張伯苓親自致信昔日學生周恩來。7名南開校友經(jīng)他推薦奔赴延安抗日根據(jù)地。


曾獲南開大學特種獎學金的劉毓璠在“七七事變”后毅然奔赴抗日前線。1942年5月,侵華日軍發(fā)動“五月掃蕩”,劉毓璠在十字嶺掩護主力部隊突圍時壯烈犧牲,年僅27歲。


1935級經(jīng)濟系學生何懋勛于1937年11月投筆從戎。次年8月在齊河坡趙莊遭遇日偽軍突襲,英勇犧牲,年僅21歲。


為保護夫人免受打擊,張伯苓將喪子之痛深埋心底。每當夫人問及幼子,他總是強忍悲痛說孩子留學去了。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夫人問起,“別人的孩子都回來了,我的孩子呢?”


這位隱瞞了8年的父親終于道出真相:“老四陣亡了。”夫人大哭一場,從此不再提及小兒子的事。


抗戰(zhàn)結(jié)束后,張家人到掩埋地尋找張錫祜的墓地。但是多日尋找后飲憾而歸,只得為他立一個衣冠冢,里面放上幾件衣服和老照片。


張元龍記得,奶奶晚年視力模糊,常將他錯認為四叔。彌留之際,家人們在她的病榻邊圍了一圈,張元龍聽到奶奶喃喃呼喚著:“老四,老四……”


南開中學英烈紀念碑,鐫刻著合計59位南開校友英烈的姓名和事跡。圖源:張伯苓研究會


張錫祜的未婚妻張樂民后來嫁給了另一個空軍飛行員,但始終與張家保持親密聯(lián)系,晚年仍與張錫祚的妻子有書信往來。張家人以“四嬸”稱呼她,早已把她當作自家人。而她也為自己的兒子取名“南開”,以銘記這段特殊的情緣。


作為張伯苓最小的孫子,張元龍始終致力于推動民間對日索賠。1995年,他同南開大學化學系教授申泮文及嚴范孫家人啟動南開對日索賠議案。


他也在全國兩會上提交《關(guān)于在中國設立審理對日戰(zhàn)爭索賠的專事法庭》的提案,希望對中日歷史遺留問題有一個和平的、合理的解決途徑。


每年7月28日是南開的“校殤日”,張元龍都會來到南開大學的校園里,敲響重塑后的校鐘。警示后人,不讓歷史悲劇重演。


南開中學含英樓后,矗立著“南開校友英烈紀念碑”,碑身及碑基上鐫刻著59位南開校友英烈的英名和事跡,張錫祜位列其中——


“張錫祜(1912-1937)天津人。南開中學1932屆學生,張伯苓校長之四子。1937年8月14日駕機由吉安赴南京,飛行至江西上空遇雷雨,不幸逝世殉國?!?/p>


新京報記者 郭懿萌

編輯 胡杰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