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為阮少平。圖/澎湃新聞視頻截圖


近日,一名聲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阮少平”的男子引發(fā)質(zhì)疑。據(jù)澎湃新聞報道,在中國科學院官網(wǎng)目前公布的院士名單、外籍院士名單、已故院士名單以及已故外籍院士名單中,均查無此人。8月5日,記者從相關方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阮少平”這一身份系偽造。


報道顯示,阮少平打著偽造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旗號,已在教育界游走多年,不少中小學“中招”。近年來,其曾在多省區(qū)公開露面,至今年7月仍有活動。2024年9月,阮少平還曾受聘為廣東一所小學的課程導師。


對此,一些網(wǎng)友疑惑,信息時代核查一名院士的身份,并不算難,那么,相關學校和機構在聘請相關人員擔任課程導師、在開學典禮上發(fā)言時,為何不對其身份進行核查?學校的上級部門,為何也未曾發(fā)覺其間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有待追問。


事實上,假院士能在教育界游走多年,招搖撞騙而未被戳破身份,表明當前部分學校依舊存在“追名逐利”的浮躁校風、學風:學校想聘請院士這樣高級別的專家做顧問,提升學校聲譽,而不法分子則看準這一點,投其所好包裝身份。


對此,不僅要對假院士打假,追究其招搖撞騙的責任,還要反思當前學校辦學中存在的“唯帽子”情結。


據(jù)報道,一所涉事學校的工作人員稱,阮少平等人跟學校內(nèi)部人員相識,當時是以朋友的身份來學校的,不是學校專門邀請的。但在不少網(wǎng)友看來,這一回應經(jīng)不起推敲。一名“院士”如果僅以朋友身份到訪,學校為何還要發(fā)報道,并聘請其擔任課程導師?這明顯是工作關系,學校如此回應,有推卸責任之嫌。


對一所學校來說,聘請專家擔任學校顧問、課程導師,邀請專家在開學典禮上發(fā)言,并非小事。如果不核實其身份,僅因學校內(nèi)部人員認識,就認定其身份并聘請,這是極不嚴肅的。


耐人尋味的是,這些學校還進行了公開報道,而報道后,上級主管部門也未對此提出質(zhì)疑。從學校角度看,聘請了一位“大人物”擔任課程導師,邀請到一位大家出席開學典禮,這是很有面子的事。對此進行報道很正常。而報道后,當?shù)亟逃块T對學校聘請院士一事加以關注幾乎是必選項。


但從現(xiàn)實情況看,似乎所有人都相信學校聘請的、邀請的就是院士,鮮有人去求證,他是不是披了一層“皇帝的新裝”。這也折射出當前存在的迷信“帽子”傾向。起碼從結果看,當?shù)亟逃块T與學校均把這當作了工作的成績。


然而,這樣的做法,會讓學校的報道反過來為假院士背書。于是,假院士憑這些“證據(jù)”混得風生水起。


2023年公布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行為規(guī)范(試行)》規(guī)定,禁止以院士名義參加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學部和學術團體、學術期刊以外活動。按照這一規(guī)定,就是“真院士”,到中小學參加活動,也不能冠以院士名義。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院士頭銜回歸榮譽,并破除“唯帽子論”。


而這也再次警示,辦學要腳踏實地,不要搞花架子。學校聘請校外專家,發(fā)揮專家引領作用,不能追名逐利,做形式主義表面文章,而是要強調(diào)實際效果,要聘請真專家,真正發(fā)揮專家的作用。就此去看,這起假院士事件,無疑需要涉事學校、當?shù)亟逃块T深刻反思。


撰稿 / 劉辰(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