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全國兩會系列評論
▲某幼兒園的小朋友在活動中編頭繩。圖/新華社
全國兩會正在進行時,教育相關內容依然是熱點話題之一。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開展基礎教育擴優(yōu)提質行動,推動學前教育普惠發(fā)展。此前一天,在人大會議新聞發(fā)布會上,大會發(fā)言人婁勤儉也提出,今年將制定學位法、學前教育法等。此外,也有多位代表、委員提出的建議涉及學前教育。
比如,全國人大代表庹慶明提出關于將2-3歲幼兒教育納入學前教育體系的建議,他認為,隨著生育率的降低,出生人口的減少,我國已經具備了將2-3歲幼兒教育納入學前教育體系的硬件條件,同時也具備了足夠的幼兒教育師資。
全國政協(xié)委員、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國華,也向大會提交了《關于推動幼兒教育優(yōu)質發(fā)展及普及免費的建議》的提案,建議逐步推進我國幼教從“普及普惠”到“普及免費”。
學前教育立法,應將推進學前教育普惠發(fā)展,作為重要目標,明確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加強學前教育師資建設,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當前迫切需要解決學前教育在少子化背景下的發(fā)展戰(zhàn)略問題,提高幼兒園辦園標準,推進幼兒園“小園小班”建設,并探索“2-6歲托幼一體化”。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23年,我國學前教育在園幼兒4093.0萬人。與2022年相比,學前教育在園幼兒較上一年減少534.5萬人。隨著適齡幼兒減少,各地都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幼兒園關停問題,2023年相比2022年,全國幼兒園減少了1.48萬所。
部分幼兒園因招不到幼兒而關門,是可以理解的,但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幼兒園關停,并不利于推進學前教育的普惠發(fā)展。原因在于,部分幼兒園關停,可能會導致適齡幼兒上幼兒園更遠,同時,保留的幼兒園仍存在“大園大班”的問題,影響提高學前教育質量。
適合的應對策略是,提高幼兒園建設標準,制定與少子化相適應的新的幼兒園建設標準。
當前,我國幼兒園的基本班額標準是,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而發(fā)達國家的學前教育班額均低于20人。如果能把幼兒園班額分別降低到小班10人、中班15人、大班20人,這將改善我國幼師工作環(huán)境,提高師幼比,提高學前教育質量。
另外,在調整幼兒園班額后,如果還有學位“空余”,則可把這些學位用于招收2-3歲幼兒,解決當前存在的托育難題。由幼兒園招收2-3歲幼兒,實行“2-6歲托幼一體化”,這也是發(fā)達國家發(fā)展托幼教育的經驗。
因為,從0-3歲孩子的托育需求看,半歲以下主要是家庭照顧;半歲到2歲的托育,主要是滿足照看需求,對衛(wèi)生和安全要求高;而2-3歲的托育,則有早期教育需求,納入學前教育體系,可以實現(xiàn)托幼一體化發(fā)展。
明確“2-6歲托幼一體化”,對我國下一階段發(fā)展普惠托育、普惠學前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而不論是提高幼兒園建設標準,還是推進“托幼一體化”,都需要首先解決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問題。
加強幼兒園“小園小班”建設,意味著不能因適齡孩子減少而減少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對生源減少的民辦普惠幼兒園,政府也要加大扶持力度,補足因生源減少而減少的保教費差額。
因此,要發(fā)展普惠學前教育,就需要進一步提高財政性學期教育經費投入。事實上,對幼兒園招收2-3歲幼兒,當前的阻力,主要就是集中在經費由誰保障的問題上。
在已明確出臺政策鼓勵幼兒園招收2-3歲幼兒的地區(qū),均已由財政按照學前教育生均撥款保障這些孩子的保教費。這其實也是發(fā)展普惠托育的重要思路,只有加強對托育的投入,才能實現(xiàn)托育的普惠發(fā)展。
推動學前教育以及托育普惠發(fā)展,不僅關系到幼兒接受高質量的學前教育與托育,而且,也關系到減輕家庭的養(yǎng)育、教育負擔,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要對標高質量、普惠的發(fā)展要求,明確各地政府的投入責任,做到所有適齡幼兒“幼有善育”。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 / 何睿
校對 /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