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后,7月29日,張德紅重新回到懷柔區(qū)湯河口鎮(zhèn)大黃塘村,看望一位病重的老人。
就在兩天前的凌晨,他和另一位同事,在暴雨中抬著200多斤的發(fā)電機,為一位術(shù)后需要吸氧的老人供電。在暴雨中,他們?yōu)槔先藥淼牟恢皇请?,還有生命的希望。
7月29日,湯河口供電所所長(右)和大黃塘村村支書劉鵬,一起查看村里的線路。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凌晨,一份特殊的工單
暴雨來時,張德紅和另外一位同事守著一間深山里的供電所。
河水沖毀了路基,大風刮倒了大樹,壓斷了電線,周邊的村莊,周圍一片開始停電。
7月27日凌晨,暴雨降臨北京北部,位于懷柔區(qū)湯河口鎮(zhèn)的供電所里,張德紅忽然收到了一份工單,附近一個名為大黃塘的村里,一位剛剛手術(shù)后不久、需要24小時吸氧的老人,因為斷電陷入了危機。
工單顯示的信息很簡單,只有一個村子,一個門牌號,留的電話號碼,打過去卻始終沒人接。張德紅和同事決定去看看。斷電后的村莊一片漆黑,村旁的河道中,河水已經(jīng)沖上了馬路。
漆黑雨夜中,怎么找到14號?張德紅試圖聯(lián)系村支書劉鵬,這個年輕的村干部,是最熟悉村里的人,但手機信號也斷了。
焦急,老人的體溫在下降
在張德紅尋找14號的時候,14號院里,老人的兒媳潘風蓮也在焦急,呼吸機停了以后,老人的體溫開始下降。
大概兩個月前,老人暈倒在家里的地板上,當時潘風蓮和丈夫都在通州上班,是劉鵬最先發(fā)現(xiàn),撥打了急救電話,并把老人送到醫(yī)院。
到醫(yī)院后發(fā)現(xiàn)是腦出血,當時就做了手術(shù),術(shù)后回家,一直插著呼吸機。家里還有吸痰機、霧化機等,24小時需要通電。
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中,電,這個早就習以為常的基礎服務,忽然變得如此重要。
最早發(fā)現(xiàn)斷電的,是潘風蓮的丈夫。他在通州工作,因為母親24小時開著呼吸機,所以他在手機上設置了電力狀態(tài)提醒。家里斷電的同時,他就收到了消息,但此時,因為村里斷網(wǎng),遠在通州的他無法聯(lián)系和通知,只能打電力部門的客服電話,希望能幫助母親。這也正是張德紅收到的那份工單。
通電,雨夜里的燈光和呼吸
張德紅在村里尋找14號時,大黃塘村村支書劉鵬剛剛走出值班的村委會,雨勢稍微小了一點兒,他打算在村里巡邏一圈,看看村里的情況。盡管已經(jīng)轉(zhuǎn)移了風險點的村民,但暴風雨來得太突然了,他不太放心。
手電筒的光,找到了兩個同樣在村里尋找的人,劉鵬帶著張德紅,敲響了潘風蓮家的大門。
簡單了解情況后,張德紅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無法維修,他們決定回供電所,帶發(fā)電機來,為這位危險中的老人供電。
從供電所到大黃塘村,平日里只有幾分鐘的路程,但在暴雨傾瀉的夜里,在一位老人沉重的呼吸中,顯得格外漫長。
手電筒的光再次照到潘風蓮家門口時,一臺30千瓦的發(fā)電機已經(jīng)準備就緒,在潘風蓮家后墻外啟動,接入了家里的電路。
27日凌晨,張德紅和同事一起,用發(fā)電機為斷電的吸氧老人供電。圖為張德紅攜帶的記錄儀畫面
張德紅攜帶的記錄儀,留下了那個雨夜的瞬間。剛剛碰面時,潘風蓮在小巷子里小跑帶路,隱約間,臉上全是焦急。
短短幾分鐘,電路接通,屋里的燈亮了,呼吸機重新啟動,老人的呼吸開始變得平穩(wěn)。
潘風蓮家里,婆婆床頭正常運行的呼吸機。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再見,再檢查一次線路
沒有進屋,張德紅在門外喊了一聲,問了老人的情況,得到呼吸機正常運作的消息后,就轉(zhuǎn)身回了供電所。在湯河口鎮(zhèn)南部的山路上,更多的同事正在艱難跋涉,奔向工作崗位,而供電所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
另外一位同事守在發(fā)電機旁,打著傘,在雨夜的小巷子里,一直守到了天亮。潘風蓮幾次叫他進屋,但他始終沒有進去。發(fā)電機在戶外,暴雨中容易出問題,而且一箱油只能堅持4個小時左右,他擔心隨時會出現(xiàn)新情況。
回到供電所的張德紅,每隔一段也要來看一次,他擔心電力不能恢復,發(fā)電機無法長時間堅持。等到天亮,他和同事開始檢查村里的電路,好在受損的地方距離比較遠,斷開之后,潘風蓮家和周邊的村民們,就恢復供電了。
7月29日下午,距離張德紅抬著發(fā)電機供電的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兩天,村里的電力已經(jīng)全面恢復,但還有其他的地方,仍在搶修之中。張德紅第二次來到潘風蓮家里,看看老人的情況。
和上一次不同,潘風蓮的臉上,已經(jīng)有了笑容,這一次,她把張德紅和他的同事請到了家里,說,一定要好好謝謝你們。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