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下午,比亞迪在深圳總部舉行了一場媒體深度交流會。會上,比亞迪集團高級副總裁、汽車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楊冬生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電動化是比亞迪的“基本盤”,通過“智電融合”比亞迪構建技術護城河,目標成為智能電動技術平權的推動者。

 

當天,與楊冬生一起接受采訪的,還有汽車新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智能化平臺及交付中心主任韓冰,智能化軟件開發(fā)中心主任李鋒,電動化平臺、交付中心主任陸國祥,電動化開發(fā)中心主任周升輝,以及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副總經理杜國忠。這是自去年初比亞迪發(fā)布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發(fā)展全新戰(zhàn)略以來,汽車新技術研究院核心管理團隊首次圍繞“電動化和智能化”領域的技術突破與未來規(guī)劃接受媒體采訪。

 

從2024年初推出行業(yè)首個智電融合的智能化架構“璇璣架構”打通電動化與智能化底層邏輯,到2025年發(fā)布“天神之眼”輔助駕駛系統(tǒng)進一步推動電動化與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技術的相繼落地,讓比亞迪在智能化領域以“智電融合”為核心的發(fā)展戰(zhàn)略日益清晰。

 

楊冬生表示,類比電動化普及路徑,智能化普及也需要一個過程。對于輔助駕駛,比亞迪將其定義為“安全功能”,堅持安全基因來推動實現技術推廣和普及。在組織架構上,研究院將座艙部門與智駕團隊合并,以應對艙駕一體化趨勢。

 

比亞迪集團高級副總裁、汽車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楊冬生(中)。企業(yè)供圖

 

談輔助駕駛

定義為安全功能,將主動參與行業(yè)標準制定

 

新京報貝殼財經:近期主管部門加強了對輔助駕駛的監(jiān)管,你怎么看?

 

楊冬生:今年初以來工信部等主管部門進一步加強輔助駕駛名稱、宣傳等規(guī)范管理,這對行業(yè)是好事,可以讓車企、算法公司和消費者高度重視智能化功能的安全性。比亞迪積極響應國家監(jiān)管要求,并將主動參與行業(yè)標準制定,推動行業(yè)進一步規(guī)范發(fā)展。

 

一直以來比亞迪將輔助駕駛定義為“安全功能”,聚焦減輕駕駛疲勞、降低交通事故發(fā)生率,提升車輛的安全上限和用戶體驗,在輔助駕駛研發(fā)中堅持安全基因。

 

新京報貝殼財經:比亞迪為何承諾為智能輔助泊車兜底?

 

楊冬生:類比電動化普及路徑,智能化普及也需要一個過程。此前搭載輔助駕駛功能的車輛大多售價在20萬元以上,比亞迪在下沉市場進行安全功能普及,“天神之眼”輔助駕駛系統(tǒng)發(fā)布后,搭載此系統(tǒng)的車型數量已超過100萬輛。近期比亞迪承諾在中國市場,對所有搭載“天神之眼”的用戶在輔助泊車場景下的安全及損失全面兜底。發(fā)布以后,自動泊車使用率從40%升至超60%,通過責任兜底建立用戶信任,實現技術推廣和普及。

 

新京報貝殼財經:未來如何利用軟硬件技術儲備提升輔助駕駛功能的安全性?

 

楊冬生:當下輔助駕駛功能還不能完全代替人為操作,駕駛人是責任主體。在泊車工況下,輔助駕駛安全系數高,但某些極限工況也對技術帶來挑戰(zhàn)。中國城市的紅綠燈設置、電動自行車上路行駛情況在每個城市都不一樣,如在爆胎、低附著路面控制等極端場景中,即便駕駛員能在很短時間內做出反應,但最終決定車輛安全的因素是輪胎和抓地力。通過計算輪胎與地面之間的滑移量,我們可以了解地面的具體情況,并快速給出驅動力。

 

技術永無上限,借助璇璣架構,比亞迪實現了電動化與智能化底層邏輯的打通,更要推動兩者的深度融合。

 

7月28日比亞迪在深圳總部舉行媒體深度交流會。企業(yè)供圖

 

談智能化

車企具有全棧自研能力,才能主導整車定義與融合設計

 

新京報貝殼財經:比亞迪已發(fā)布了天神之眼輔助駕駛系統(tǒng)、智能車載無人機系統(tǒng)靈鳶,今年還將發(fā)布哪些新技術?

 

楊冬生:現在汽車已延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前幾天比亞迪全品牌上線“手車互聯”功能,通過OTA(遠程升級)推送覆蓋旗下所有車型,實現與華為、OPPO等中國主流手機品牌的全面兼容,實現手機車機無縫互聯。這是近期比亞迪在互聯生態(tài)方面技術能力的釋放。

 

新京報貝殼財經:如何看待車企全棧自研和與供應商合作兩種模式?

 

楊冬生:輔助駕駛未來的發(fā)展還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目前我們既有自研也有合作,未來還會堅持這樣的合作方式,以開放的心態(tài)引入優(yōu)秀的算法公司。另外,目前比亞迪智駕團隊規(guī)模已超5000人,其中核心算法團隊逾1000人。我們有整車制造能力和數據優(yōu)勢,也有全棧自研的能力和底氣,主導整車定義與融合設計。

 

新京報貝殼財經:在海外市場怎樣推動智能化普及?

 

楊冬生:海外市場對數據安全和本地化研發(fā)團隊要求門檻較高,比亞迪會分階段推廣,因地制宜布局,優(yōu)先重點市場適配當地法規(guī)(如數據不出境),暫不全面鋪開。

 

談組織變革

應對艙駕一體化趨勢,座艙與智駕團隊合并

 

新京報貝殼財經:汽車新技術研究院將座艙與智駕團隊合并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楊冬生:比亞迪不僅堅持全棧自研,也會開放共創(chuàng)。座艙與智駕團隊合并可以更好地加強兩個團隊的學習并形成共識,以應對艙駕一體化趨勢,相關產品將很快推出。

 

新京報貝殼財經:為何在研發(fā)團隊推競賽機制?

 

楊冬生:我們的機制不是內部競賽,而是向外競賽,與行業(yè)的方案相比較。從工程師的視角來看,這種競賽過程類似于考試作答,每次交卷就是交付一款產品,在行業(yè)中橫向對標,而不是兩個內部團隊進行競賽。

 

新京報貝殼財經:在年初內部講話中,你提及要拼長線,論持久戰(zhàn),不能走機會主義,打算怎么做?

 

楊冬生:汽車行業(yè)的競爭是長期競爭,目前這個行業(yè)也是人才密度最高的產業(yè),研發(fā)投入、人才投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堅持長期主義,與其他企業(yè)競賽,不斷學習,敬畏對手。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冰

編輯 岳彩周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