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和馬斯克在白宮辦公室內交談。圖/新華社
離開白宮后一個多月,美國億萬富翁馬斯克重新開辟了一條參政之路。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7月5日,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宣布“美國黨”成立。他在帖子中稱, “今天,‘美國黨’的成立還給你們自由。”
“美國黨”成立的背景,是近期馬斯克與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就“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產生了嚴重分歧。6月30日,馬斯克表示,如果法案通過,第二天就會成立“美國黨”。當地時間7月4日,特朗普簽署了“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使其生效。
法案簽署幾個小時前,馬斯克再次在社交平臺上發(fā)起是否應該成立“美國黨”的投票,以把美國民眾從民主黨、共和黨輪流上臺的兩黨體制中“解放出來”。在收到的約124.9萬網民投票中,支持者占65.4%,反對者為34.6%。
隨后,馬斯克宣布“美國黨”成立,似乎真跟特朗普干上了。但問題也來了。
目前,美國有數十個第三黨存在,但都在政治上沒有什么作為?!懊绹h”的獨特之處在于,馬斯克擁有巨額財富和強大的網絡影響力。他的這一優(yōu)勢能否讓“美國黨”獲得更多的支持,能否改變美國的兩黨體制,又會給他的商業(yè)帝國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值得關注。
馬斯克目標是明年中期選舉
到目前為止,馬斯克沒有公布成立“美國黨”的更多細節(jié),只是表示“美國黨”的近期目標是:“將重點放在2到3個參議院席位和8到10個眾議院選區(qū)”,“考慮到立法優(yōu)勢極其微弱,這足以成為有爭議的法律的決定性投票,確保它們服務于人民的真正意愿”。
這一目標,顯然是圍繞明年美國的中期選舉而設定的。
截至6月,美國聯(lián)邦參議院100個席位中,共和黨和民主黨分別占據49席和47席,另有4席為獨立議員所有。美國聯(lián)邦眾議院435席中,共和黨占據220席,民主黨198席,其余為獨立議員所有。
依靠手中的巨額財富和強大的網絡號召力,馬斯克確有可能改變一些選區(qū)的選舉態(tài)勢。馬斯克的政治能量在2024年美國大選中已被證明。
而且,馬斯克不一定需要通過推舉自己的候選人來實現(xiàn)這一目標?;蛟S承諾給獨立議員或搖擺的兩黨議員提供資金支持和發(fā)聲平臺,就能幫助馬斯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奪取國會議席的目標。
畢竟,共和黨內并非沒有特朗普的反對派。美國國會圍繞特朗普“大而美”法案舉行的投票中,就有1名共和黨參議員和4名共和黨眾議員投了反對票。
此外,懾于馬斯克的影響力,在馬斯克與特朗普公開鬧翻之后,美國國會絕大多數議員都態(tài)度謹慎,不輕易表態(tài)。
“美國黨”政治能量不會太高
當然,也要看到,盡管馬斯克在奪取國會議席上可能有途徑,但“美國黨”要轉化為更大的政治力量,不是僅憑“鍵政”就能實現(xiàn)的。
從網絡民意走向看,美國網民不是只支持馬斯克成立第三黨來沖破兩黨體制。2023年蓋洛普的民調就顯示,多數美國網民希望美國政壇出現(xiàn)新生力量的比例達到了20年來最高。今年6月18日,英國知名民調機構輿觀發(fā)布的民調顯示了同樣的結果。
所以,高達65%的網民支持馬斯克成立“美國黨”并不奇怪,畢竟這是點點鼠標就能做的事。
但馬斯克的“美國黨”政治能量的上限,很可能就是奪取個別國會席位,而不會更高。如果真的想通過參與美國總統(tǒng)大選以改變美國的政治生態(tài),就會面臨諸多體制性障礙。
例如,美國各州已形成了事實上只保護驢象兩黨的選舉制度,馬斯克的南非出身背景決定了他只能推舉其他候選人,而其出資和宣傳方式都可能面臨各種法律挑戰(zhàn)。
再如,美國聯(lián)邦和各州法律都對選舉期間的言論有限制性制度,在言論真假、惡意、誹謗等標準方面有各種設定。這本是馬斯克擅長的領域,但他大約無法像特朗普一樣隨意踩線,復雜的制度障礙給他挖了足夠多的坑。
更重要的是,線上可以輕易實現(xiàn)病毒式傳播,但在線下,沒有可靠的基層組織和對草根階層的動員能力,很難擴大政治地盤。而這些正是馬斯克所匱乏的。
事實上,美國歷史上也沒有第三黨在總統(tǒng)大選中脫穎而出的先例。馬斯克先天不足的“美國黨”也恐難成例外。也就是說,他難以改變美國的兩黨體制。
馬斯克面臨特朗普報復風險
不管“美國黨”能掀起多大的鲇魚效應,有一點是能夠肯定的:馬斯克與特朗普的關系將進一步陷入冰點。
特朗普的政治威勢不僅建立在已經擴大的總統(tǒng)行政權上,還建立在他對美國國會共和黨議員選情的巨大影響力上。而馬斯克對國會議席的覬覦勢必分化共和黨支持者的選票,削弱特朗普的操控力,影響其未來政治布局。這是特朗普無法忍受的。
不僅如此,馬斯克手中的網絡平臺如果改變了風向,也會削弱網民對特朗普的關注度。這一點,同樣是特朗普不能忍受的。
在因“大而美”法案鬧翻后,特朗普已經從各個角度警告過馬斯克,公開稱馬斯克吸毒,有可能將馬斯克趕回南非,削減其部分公司的政府合同,等等。
如果馬斯克與特朗普的關系難以緩和,或不能私下勾兌達成某些協(xié)議,未來馬斯克或許將不得不應對稅務調查、泄密調查、移民調查、限制企業(yè)運營等特朗普的報復。
無論馬斯克能不能自己走上美國的政治牌桌,無論他與美國政治機器對抗的風險有多大,但有一點是能夠確定的:馬斯克成立“美國黨”反映出美國中間選民及部分硅谷資本,對美國政治生態(tài)及其變化前景的失望和迷茫。
而且,即便沒有馬斯克的“美國黨”,美國這種社會情緒,未來可能還會以其他方式呈現(xiàn)出來。
撰稿 /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