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晚,《替補:哈里王子自傳》新書分享會現(xiàn)場(主辦方供圖)。
《替補》是哈里王子的自傳作品,哈里王子在書中講述了自己從童年至今的個人經(jīng)歷和內(nèi)心感受,表達了對王室生活和文化傳統(tǒng)的反思,以及他渴望自由和證明自己的愿望。自2023年1月《替補》由哈里王子敘述的回憶錄首次發(fā)行以來,這本書在全球范圍內(nèi)引發(fā)了廣泛關(guān)注和熱議。書中,哈里王子記錄下了他作為王室成員的人生軌跡——從無法消解的幼年喪母、成長時期母愛的缺失,到叛逆不羈的青春期,再到為了追求愛、追求“人”的生活,毅然決然地放棄王室成員的身份、逃離王室的束縛,卻依舊對自己的父親、哥哥懷有寶貴的親情。
《替補:哈里王子自傳》,[英]哈里王子 著,李堯 陳魯豫 譯,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5年1月版。
作為《替補》一書的譯者之一,翻譯家李堯在活動現(xiàn)場表示,哈里王子的親述,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更為真實和立體的王室世界,“哈里雖然貴為王子,但首先是一個痛失慈母的普通男孩,一個學習成績不好、喜歡打鬧的普通學生。一個勇敢不畏艱險的普通戰(zhàn)士、一個敢愛敢恨的丈夫,一個充滿愛心的父親。哈里就是這樣毫不掩飾地把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他個人的經(jīng)歷又將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和逸聞趣事串聯(lián)到一起,反映出時代的變遷、歷史的變革,將讀者引領(lǐng)到一個新的高度,看待這個世界?!?/p>
整場活動以兩場主題對談為核心,深入探討了《替補》的多維價值,巧妙連接了書中王室背景與普通人的現(xiàn)實處境和心理困境。
他是那個最倉皇失措、最痛苦的人
其中,首場對談以“真誠·突破·自我”為主題,由特邀主持人房琪攜嘉賓陳魯豫與北京大學趙白生教授共同展開。對談從書中一段細膩的母子回憶切入,探討了哈里王子如何在成長過程中直面失去母親的巨大創(chuàng)傷,努力追尋自我。作為該書的另一位譯者,陳魯豫從譯者這一視角分享了如何忠實呈現(xiàn)哈里的真誠情感,趙白生教授則從傳記文學的高度分析了本書獨特的敘事結(jié)構(gòu)及其文學價值。第二場對談聚焦“成長·記憶·治愈”,由讀書博主趙健主持,與清華大學心理系主任彭凱平和陳魯豫一同探討了書中關(guān)于心理創(chuàng)傷與自我療愈的主題。彭凱平解析了哈里通過心理咨詢走出陰影的過程,陳魯豫則從翻譯經(jīng)歷中談及哈里脫離原生家庭、追尋獨立生活的勇氣。
面對如何看待戴安娜王妃的離去給哈里王子造成的人生影響這一問題,魯豫表示,“當時哈里只有12歲,他在12歲那一年經(jīng)歷了父母的離婚,媽媽的離世。那一刻,走在棺木后面的他是最無助的,是那個最倉皇失措、最痛苦的人。”魯豫說,“當1997年8月31日凌晨的時候,他爸爸把他從床上叫醒,然后跟他講,‘哈里,媽媽出事了。’那個時候,我腦海當中像出現(xiàn)有電影畫面般質(zhì)感的場景……我可以想到一個巨大的房間,小男孩,燈光很昏暗,爸爸在旁邊,并沒有觸摸他。因為他說:在那個時候,他爸爸都沒有擁抱他,然后跟他講媽媽出事了。他腦海里在想,媽媽出事就是受傷,沒事,沒事,沒事,最后才意識到,媽媽真的去世了?!?/p>
“如果說每個人天生就帶著一個劇本的話,他們兄弟倆的劇本就是不一樣。那個劇本里面寫著:威廉你就是未來的王,哈里你一直就是那個王的替補,而且貌似只有一步之遙。因為曾經(jīng)在英國王位繼承人里面——當查爾斯是王子的時候——威廉的順位排在第一,哈里排在第二,貌似就是一步之遙。但是威廉又有了喬治,有了夏洛特,有了路易,每當有一個孩子出生,就會有人跟哈里說,‘不好意思,你的排位又靠后了一位?!@樣一些有畫面感的東西在我翻譯的過程當中不斷地刺痛我,我覺得那是很難忘的瞬間?!泵鎸Α疤嫜a”這一書名,魯豫認為,“這個詞本身更客觀、更中立、更充滿善意”。
母親逝去的傷痛一直伴隨著他
在閱讀完這本書后,趙健的第一個感受就是心疼,“他是特別艱辛、不容易的,甚至比我們平常人更加為難……通過他的文字表達了出來,甚至他的家庭,其實也給他帶來了很多的創(chuàng)傷?!睍性?jīng)提到,從母親去世的1997年8月31日起,他一直沒為媽媽哭,第一次哭是17年后。趙健說,“在他母親剛剛?cè)ナ赖摹敃r的第一反應是母親藏起來了,可能是去希臘、法國了,甚至是逃離現(xiàn)實的不滿,終于跟命運開了一個玩笑,僅此而已。但是闊別多年之后,他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母親逝去的傷痛一直伴隨著他?!?/p>
對此,彭凱平表示,“我們遇到特別痛苦的、痛徹心扉的時候,第一個方式就是否認。否認就是不承認,不相信,不愿意說,回避,不接受這個事實。同時也有一種憤怒的傾向性,覺得都不公平。所以這種哀傷的情緒,從否認到憤怒,到開始想做一些事情來挽救。比如說,我死了,是不是他能回來?如果我變成好孩子,媽媽是不是還會愛我?這樣的糾結(jié)特別長……到了第四個階段,我們的哀傷才會真正地出來,這個時候我們會大哭,我們會痛苦,甚至嚴重的會自殘。最后第五個階段才是慢慢地接受,這個接受并不是說接受親人的走,而是接受自己這個樣子很痛苦,這個就是我們說的哀傷,也是療愈的五個階段?!?/p>
彭凱平進一步解釋,“悲傷的第三個階段,其實就是一種糾結(jié)。我剛才說的是挽救,其實挽救就是糾結(jié)不已,特別愧疚,就是‘為什么不是我,為什么是我的親人?’‘我能做什么?’所以這樣的一種感覺,不是一個簡單冷酷的交易,而是一種充滿了痛苦的心與心之間的掙扎。所以說,這個階段是非常需要心理學幫助的?!?/p>
在魯豫看來,哈里王子在寫書的過程當中,內(nèi)心充滿了很多怨恨甚至是憤怒的,“因為他認為他被父親背叛了,被哥哥放棄了,英國王室針對他和他太太梅根,所以他一直以來,有很多怨恨。這種怨恨夾雜著從12歲開始就失去母親,一個小孩在最要命的年紀就失去最親的人……有創(chuàng)痛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他一生都在治愈。他成年之后,遭到了王室的背叛,他是被推出王室的。所以這個書像是他的宣言,他的反抗,他的一個報復?!?/p>
在翻譯的過程中,魯豫直言自己是被深深觸動的,“我認為他是一個38歲的,內(nèi)心充滿了很多傷痛,某些程度傷痛還困在12歲那一年的,已經(jīng)成熟,但是有很多內(nèi)心需要治愈的,有經(jīng)歷的男人。他已經(jīng)不再青澀,不是少年時候闖禍的哈里,是成熟、擔當、有家庭的成年男人。所以我是以非常平視的視角看他。但是,我翻譯的時候,我是帶著一些情感的,這來源于他的情感經(jīng)歷,作為人的角度,我是能夠共情的?!濒斣ケ硎荆拔乙恢闭J為,好的文學就是寫人性。人性不會改變,不管是什么年代,什么階級,階級有不同,生活方式有不同,他的很多生活方式跟我有天然差距,但是人性沒有不同。所以那一刻,我是完全可以共情的?!?/p>
記者/何安安
編輯/羅東
校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