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張靜姝)3月25日是全國第29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日前,北京市昌平區(qū)人民法院召開“未成年人權益司法保護工作機制暨典型案例”新聞通報會,系統(tǒng)梳理了近三年審理的涉未成年人案件特點,通報該院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工作舉措及典型案例,倡導各方積極解決涉未成年人法律糾紛問題,更好保護其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新京報記者從發(fā)布會上了解到,在近三年昌平法院受理的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犯罪數(shù)量呈下降趨勢,犯罪類型以侵犯人身、財產(chǎn)權益及妨害社會管理秩序類犯罪為主。值得關注的是,性侵案件在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占比超過半數(shù),且多為熟人作案。低齡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發(fā)育不成熟、性教育缺失和家庭監(jiān)護不力是主要原因。

據(jù)介紹,昌平法院三年共審理涉未成年人民事案件1647件,其中撫養(yǎng)、探望類糾紛占比四成,且該類案件當事人存在其他關聯(lián)訴訟的比例較高。此外,未成年人在學校等教育機構受到人身損害的侵權類案件有所上升,受傷未成年人大部分為中小學生。


“昌平法院立足審判職能,形成‘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法教人’的情理法交融式未成年人犯罪審判工作模式?!辈椒ㄔ簩徟形瘑T會專職委員殷世軍表示,該院聚焦犯罪預防和權益保護,始終堅持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則,對侵害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零容忍”。同時,開創(chuàng)“優(yōu)先保護、特殊保護、全面保護”的立體化未成年人保護模式,積極探索社會調(diào)查、社會觀護、心理疏導等特色機制,不斷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打造“一陣地、一平臺、多點面”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體系。三年來,組建25名法治副校長團隊,開展普法講座、法院開放日等活動140余場,輻射青少年約3萬人次。


此次通報會上發(fā)布的五個涉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典型案例,既有嚴懲性侵未成年人并適用從業(yè)禁止的刑事案件,也有向未成年被告人家長發(fā)出家庭教育指導令幫教其重回正軌的特色審判案件;既有涉及未成年人變更撫養(yǎng)權的家事案件,也有未成年人在教育機構培訓時受傷的侵權案件;還有法官調(diào)解結(jié)案后為未成年人申請救助金的暖心事例。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昌平法院全力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積極參與構筑未成年人保護“同心圓”的生動實踐。


編輯 劉倩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