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的最后一日。


“新京報書評周刊”微信公眾號平均每天發(fā)布4條推送,一年共發(fā)布了1400余篇,累計閱讀達到4000多萬。一個書評媒體,在當下能擁有85萬訂閱者,這是好多人都沒能想到的事。


這個數(shù)字可能不是一個奇跡,但必定是一個異類。因為在碎片化和泛娛樂化的微信閱讀大潮中,我們?nèi)酝瞥缟疃乳喿x,不迎合潮流,希望看到文章的你,能擁有自我判斷力?;谶@些堅持,我們并不把粉絲數(shù)量或者閱讀量看得太重,我們做的其實是把那些認同書評周刊的人們逐漸聚集,然后以網(wǎng)狀形式慢步擴散。我們不可能讓騷動的人群沉靜,但我們卻可以給那些追求沉靜的人群一個棲息之地。


這一年,無疑艱難、跌宕,一言難盡。印象深刻的事情總在少數(shù),記憶好像無憑無據(jù)。有些事,過去了就沉默,時間一長便被忘記。2018年,我們一起思考、討論過的事,你還記得幾件?


有些人與事,不該被我們遺忘。所以今天,我們整理了2018年“新京報書評周刊”公號上或許最受關(guān)注的文章與話題,與你一起回顧這一年。當我們回顧這些內(nèi)容時,其實也是在回顧這一年人們的心緒與思考集中于何處,讓這些成為時代記憶的片段再次進入我們的視線。


2018,最受大家關(guān)注的文章


1. 2018新京報年度好書88本入圍書單

閱讀量36萬+,點贊1346



又至一年歲末,我們的年度好書評選,如約而至。今年,《新京報·書評周刊》十五歲了。回頭望去,十幾份“年終總2018新京報年度好書88本入圍書單結(jié)”在一起,已然形成了一份關(guān)于文化和思想變遷的時代記錄。我們慶幸自己不曾缺席。這份2018年度好書入圍書單,12個門類,88本書。它們厚重而多元,共同呈現(xiàn)出2018年的文化和思想生態(tài)。而我們期待,它們能在被閱讀的過程中與每位讀者的生命經(jīng)驗相融,一起延伸出新的生命力。1月12日,我們將發(fā)布最終的年度十大好書,并舉行頒獎禮,敬請各位小伙伴期待。

 

今年年度好書入圍書單的閱讀量超過了往年,大概是有“新京報錦鯉”活動加持的緣故。幸運的錦鯉雖然只有一位,但書單卻為我們所有人共享,但愿新的一年,我們?nèi)詫⒈舜伺惆椤?/p>


2.一不小心火了的小學語文老師

閱讀量15萬+,點贊1461



3月6日,寧波市華天小學教師王悅微在微博上分享了一段學生隨筆,淺黃色的格子作文本上,一個六年級男孩這樣理解時間——“對人而言,沙粒不斷墜落的過程就象征著光陰的流逝,但也不能單單認為這是自己的失去。如果將我出生的那一刻定義為擁有全部時間的話,時光確實從我手中流逝了;但如果將我死去的那一刻定義為我擁有了自己全部時間的話,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過時間,而是一直在獲取時間”。

 

這條微博獲得了超過18萬的點贊,以及7萬多條轉(zhuǎn)發(fā)。王老師是一個“童真捕手”,每天,她都會捕捉小學校園里的趣事,分享在微博上。她的微博賬號“我們1班王悅微”像個大玻璃罐子,70萬粉絲圍過來,趴在罐子外頭往里瞅,巴望著能拾得些許童趣。


3.為什么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讀曹文軒?

閱讀量13.2萬+,點贊722



談論中國的兒童文學,不得不提曹文軒。我們時常會在中小學生課外閱讀書目中看到他的作品,可這卻引發(fā)了本文作者常立的反感。身為兒童文學作家、研究者,常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閱讀曹文軒的作品。想到自己兩歲的女兒以后會和現(xiàn)在的兒子一樣被學校強制要求閱讀《草房子》,常立就“脊梁骨發(fā)涼”,因其作品存在性別觀落后、兒童觀落后等問題。

 

在過去兩年內(nèi),書評周刊曾兩次發(fā)文質(zhì)疑曹文軒的作品,討論了作品中的性別觀與苦難呈現(xiàn)。這篇文章則圍繞學校強制學生閱讀曹文軒作品展開,文學的世界本該是自由而多姿多彩的,倘若沒有拒絕的自由,那請讓孩子的書桌足夠大,能夠容納其他更多的經(jīng)典作品。


4.“我作業(yè)本忘帶了”“你怎么不忘了吃飯?” | 論杠精的誕生

閱讀量12萬+,點贊727



我們把時間拉近一些,招式各樣的抬杠在微博、豆瓣,甚至在微信群聊和朋友圈都無處不在。比如有人說:“一部分國人隨地吐痰真沒有公德?!眲t有人反駁說:“外國就沒有隨地吐痰的人?為什么老拿中國說事兒?”再比如你發(fā)了一張照片,被抬杠“難道只有我一個覺著……嗎”。你不開心,但也無言以對。而精湛的抬杠,既有高超的語言和詭辯藝術(shù),還講求快穩(wěn)準狠。這樣的抬杠者被稱為“杠精”。

 

這篇文章探討抬杠的一般五種類型及其邏輯特點。文章在豆瓣和微信上得到許多書友們的關(guān)注,圍繞“杠精”的吐槽和討論也隨即成為一個熱門話題。而對比歷史來看,網(wǎng)絡公共討論中的“杠精”文化其實亦是一種進步。眾聲喧囂比萬馬齊喑更接近一個文明的現(xiàn)代社會。個體被解放出來,可以有不同意見了,可以討論了。而接下來的問題是怎么討論,用何種邏輯。


5.上半年,我們選出了這60本好書

閱讀量10.7萬+,點贊312



年初到年中,推向閱讀市場的圖書數(shù)不勝數(shù),我們按照華語文學、國外文學、非虛構(gòu)/傳記、藝術(shù)、思想、歷史、社科、經(jīng)濟、兒童/教育、新知/生活十個大類, 每個類別從成千上萬本好書中遴選出六本,共計60本好書以饗讀者。我們不愿單純將這次篩選作為一次媒體推薦,為每本書撰寫夸贊之詞然后推向市場, 我們更希望以此為契機,重新講述我們對于好書的理解——不在于故事的好讀,不在于表達的通俗,更不在于有多少人正在購買和談論它,而在于這本書將讀者的理解力擴展到何種程度。


6.重慶公交車墜江:雪崩了,有的雪花可能很無辜

閱讀量10.5萬+,點贊784



因為一條短視頻,“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的話題再次引發(fā)關(guān)注。目前的視頻證明,悲劇來源于一場無意義的爭吵。人們開始討論司機與乘客的矛盾該如何解決。有人拿出香港巴士的例子當范例。在香港,車輛改道信息會貼在車窗上,所有分散司機注意力的行為都構(gòu)成違法,包括與司機說話。這確實是內(nèi)地公交車道路安全的盲點。

 

而在司乘矛盾的討論聲中,另外一種聲音也相當惹眼:遇難的其他乘客也有責任,因為他們沒有上前制止。這輛公交成為一個社會縮影??烧娴娜缢麄兯f,雪崩了,“每片雪花并不無辜”嗎?


7.為什么年輕人的性生活越來越少了?

閱讀量10萬+,點贊484



“無性癥候群”,這是日本媒體發(fā)明的詞,用來形容當下日本年輕人對于親密關(guān)系和性生活的冷淡。事實上,這股“性冷淡”的風潮不止出現(xiàn)在日本。在中國,年輕人對性與愛的親密關(guān)系也有類似態(tài)度。“佛系青年”看淡一切,“90后已經(jīng)沒有性生活”,“睡自己都沒時間,哪有時間睡別人”......諸如此類的調(diào)侃已經(jīng)成為我們的口頭禪。

 

而與此同時,我們又是伴隨著性開放與性自由成長的一代。我們身邊充斥著過量的欲望影像、我們擁有豐富的社交網(wǎng)絡、唾手可及的約會軟件,但這一切并未導向活躍的愛與性。那么,到底是為什么我們的性生活越來越少了?性是微妙詭譎的欲望,禁忌與壓抑,自由與開放的一整套性話語,在這個時代的年輕人身上,需要一翻重新審視。


8.這一波文科博士經(jīng)歷著最真實的喪。念書,還是工作?

閱讀量10萬+,點贊510



發(fā)際線危機,災難般的顏值衰退,“我的研究有啥用”的精神危機,以及“畢業(yè)就失業(yè)”的生存困擾,恐怕是縈繞著全世界文科博士的幽靈。法國漫畫家蒂菲娜·里維埃爾(Tiphaine Rivière)圖像小說《念書,還是工作?》很妙地呈現(xiàn)了這一狀況。作者曾在巴黎讀了三年文學博士,最終還是溜了,肄業(yè)做漫畫家,畫起了自己“說多了都是淚”的博士生涯。

 

中國教育改革的大學擴招史,既是精英教育體系不斷確立的過程,也伴隨著教育商品化的問題,本科生無處不在,研究生學歷也就成了有效的就業(yè)敲門磚,而擴招之下涌入博士學位的學子甚眾,學系建設卻跟不上,最終也造成了“博士們”的貶值。

 

博士畢業(yè)賣豬肉、送快遞的極端奇聞曾轟動一時,背負著浪費資源的公眾嘲諷,而如今早已不再新鮮。反倒是,讀博本身成了一個有點喪的故事,對于在學院體系中頗受擠壓、資金不足、亦缺乏實用性成果的人文學科博士而言尤其如此。擴招看似是一種平等與開放,然而背后卻不乏危機。這種現(xiàn)象顯然不限于中國,而是一股世界性潮流。


9.為什么我們越來越不想讓朋友來家里做客?

閱讀量10萬,點贊362



眼看迎來寒假和春節(jié)假期,各種聚會越來越多。我們小時候,可能都還記得,父母那一代人打招呼、會朋友時常說的一句話是“有空來家里玩兒!”。所以不少人兒時記憶中的假期,總是家里人來人往不間斷,家庭聚會一場接一場的日子。但如今,我們已經(jīng)很少聽到這句話了,甚至完全聽不到。“家”這個字眼的含義,越來越多地意味著隱私、個人、界限......

 

于是,更多的時候,我們的朋友聚會選擇飯店、咖啡館、ktv,甚至是長途旅行,我們都不會選擇邀請朋友“來家里玩兒”。能夠到對方家里去,已經(jīng)是一件越來越奢侈的事情。何以如此?這背后,是人們交往方式的變化,更是城市發(fā)展造成的熟人社會瓦解、隱私觀念、生活方式的變化。


10.《邪不壓正》:為什么這回觀眾對姜文不買賬?

閱讀量9萬+,點贊333



姜文《邪不壓正》于7月13日上映,剛上映就從豆瓣高達8.2的評分,跌到了7.1。無數(shù)觀眾困惑于姜文電影中各種機巧迭出的拼貼雜糅、明暗梗密布的隱喻迷陣,乃至有些瘋癲、有些荒誕、有些跳脫的敘事走向。“民國三部曲”的首部《讓子彈飛》創(chuàng)造了票房、口碑的雙重奇跡,而自此之后的《一步之遙》直至現(xiàn)在的《邪不壓正》卻被觀眾都歸納成了一類電影:那種我們欣賞不了的電影。

 

到底是觀眾欣賞不了還是電影的視聽語言的確存在紕漏?換句話說,為什么觀眾這回不買姜文大作的賬了呢?雖說《邪不壓正》改編自張北海的小說《俠隱》,但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刻滿了姜文烙印的電影:連珠炮式的臺詞、交叉重組的剪輯、黑色荒誕的故事、漫溢的荷爾蒙......但觀眾卻沒能跟著嗨起來,似嗨非嗨的空擋里,總覺得哪里不太對勁。


2018,我們最常討論這些話題


1.8102年都要過去了,女性的處境依然艱難


《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中國式鬧婚”背后的性別壓迫:

《中國式鬧婚:多少惡俗假“習俗”之名?》


Ayawawa的信徒之惑:

《那些甘愿將自己物化的女人,哪里想不開?》


《房思琪初戀樂園》出版,林奕含逝世一周年:

《每次看到這個姑娘的名字,就好心痛》


社會性別文化反思:

《具荷拉性愛視頻風波:為何女明星總是“受害者”?》

《要求女人“守本分”,不是愛,是病》


女性平權(quán):

《北航陳小武被撤職,但還有多少性騷擾事件藏在緘默之中?》

《#MeToo一周年:女性的處境變好了嗎?》


2.教育公平,仍舊是扎進中國人心里的一根刺


希望工程廣告:“大眼睛女孩”蘇明娟

 

流動兒童與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一群連高考機會都很難獲得的孩子,他們的“門”在哪里?》

 

關(guān)于支教,你所不知道的一面:

《明年我們一定要有一個人考到北京》

 

編輯部的高考回憶:

《高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命運?》

 

中國式“偏科”:

《被否定的學生,被宣揚的天才》


3.身為社畜,都有一個辭職的夢,不過過勞的你,心里還有詩歌和遠方嗎



《“過勞”,是我們的宿命嗎?》

 

《房租大漲、居住艱辛,當住房成為金融工具,它幾乎在懲罰所有人》

 

《“貧窮”的可怕之處,是它令我們徘徊于反抗與順從之間》

 

《約飯來時各懷心事,酒飽飯足后依舊形單影只》

 

《世道變壞,是從年輕人沒空戀愛開始的》


4.生活一團亂麻,有人全怪原生家庭

當缺憾成為既定事實,是否有辦法彌補?



《〈狗十三〉里的中國式家庭,是真實還是矯情?》

 

《父母“有毒”,我該如何自處?》

 

《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好父母,但我們可以選擇走出傷痛》

 

《如果父母永遠無法接納我本來的樣子,我該怎么辦》

 

《寒門子弟的十八歲:遇見過粗暴執(zhí)法,但還有夢和未來》


5.說到底,誰不想好好生活,只是……



《我很好啊,你怎么樣?》

 

《〈舌尖上的中國3〉,要這樣談論食物才有意思》

 

《一生只做一件事,這樣的生活已經(jīng)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醒醒吧,老好人!千辛萬苦做一個“老好人”,反而是一種暴力》

 

《克服“討好型人格”,要相信自己值得無條件被愛》


6.忙忙忙,窮窮窮

人們在懷舊和流行里尋找安慰和希望



《〈北京女子圖鑒〉:這個城市里,并沒有你必須如此仰望的東西》

 

《名人自殺:我們的時代并非太過膚淺,而是太過殘酷》

 

《〈延禧攻略〉》:跟著魏瓔珞打怪升級,為什么我們這么想爽一回?》

 

《國產(chǎn)劇40年:從精英主導到大眾狂歡,我們終究還是懷念老劇》


《“娘炮是你的自由,但請不要出來嚇人?!边@是一種隱藏更深的歧視》

 

《IG奪冠,曾經(jīng)不被理解的少年,成了時代的寵兒|中國電競二十年》

 

《咦,你也在轉(zhuǎn)發(fā)楊超越!我們時代的錦鯉文化,是在崇拜一種叫做“幸運”的才華?》

 

《“耽美文學”中的女性情欲:是解放還是閹割?》


7.恍惚間,他們竟然……離開了我們



《多謝你,金庸,給了我們一個永不幻滅的武俠夢》

 

《在套路化的贊頌之下,我們從沒認識一個真實的霍金》

 

《詩魔洛夫:一生顛沛流離的詩人,說著說著就走了》

 

《饒宗頤逝世,他與季羨林齊名,但我們卻知之甚少》

 

《洞察者奈保爾:聽任自己變得無足輕重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位置》


8.時間匆匆向前

昨日的沉痛,今日的紀念



《整整十年了,這是個悲傷的日子》

 

《100年前的今天,一戰(zhàn)宣告終止》

 

《魯迅〈狂人日記〉發(fā)表100周年:他的深意,遠遠超過我們知道的標準答案》

 

《從浪蕩子到劇作家,他寫出了我們最深的困境與絕望 | 尤金·奧尼爾誕辰130周年》


《反猶主義為何在美國卷土重來?》


《金融危機10周年:當年的經(jīng)濟學家,為什么就預測不到?》


9.關(guān)注出版和文化動態(tài)



《世界哲學大會成了“奇葩大會”?扒一扒鄙視鏈底層的“民哲”》

 

《“中國科幻最大IP”劉慈欣與他背后的“中國制造”》

 

《為什么說蔣方舟“誤讀”了〈洛麗塔〉?》

 

《專訪伊恩·麥克尤恩:1979年,“有人拿槍指著我的頭”》

 

《專訪易中天:學者就該甘于清貧? “這是沒道理的?!薄?/p>

 

《黃仁宇寫出了最暢銷的歷史書,卻也留下無數(shù)爭議》

 

《〈小王子〉有三部曲?圖書營銷不能沒有底線》

 

《〈高興死了?。?!〉為何能引發(fā)暢銷:心理學書籍需要越過1.0,走向2.0》

 

《〈人類簡史〉作者新書出版:21世紀可能會產(chǎn)生歷史上最不平等的社會》


10.希望有朝一日,動物的生命權(quán)受到應有的善待


《貓奴的誕生:我們?yōu)楹巍拔垺背砂a?》

 

《“煮龍蝦”與“吃狗肉”同樣野蠻?我們需要一種更加激進的動物解放|專訪彼得·辛格》

 

《“萬人請辭杭州打狗”背后:為什么動物保護永遠充滿爭議?》

 

 詳細內(nèi)容,可移至微信閱讀


再見,2018!

你好,2019!



本文系根據(jù)2018年“新京報書評周刊”公眾號內(nèi)容整理。

整合:安安

編輯:走走、李妍。校對:何燕


來源:新京報書評周刊公眾號
原標題:2018,一個書評媒體的回答